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探究实验的教学误区与策略

【作者】 蒋维国

【机构】 四川省安岳县文化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新课程指出: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过程与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究、质疑和研究。要让他们经历一个个探究活动,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增长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这就需要在科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学习,而不是形式化的。然而在农村小学,探究实验的教学受到学生、师资、器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发展相当缓慢,并且存在严重的教学误区,因此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关键词:探究实验  教学误区  策略
  目前,“以探究为中心的教育”已被许多国家认可。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更是强调“亲历科学”,从提出问题到做出预测或假设,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这便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科学老师必须教会学生科学的探究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相当于让他有了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也就让我们科学老师必须做好适合本校的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与管理,来填补教材中留下的空白,树立“大教材观和大教学观”,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体现课标新理念,一定是“做中学”,达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感觉。
  一、农村小学科学探究实验的教学现状与反思
  (一)目前,我们农村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教学主要有四种典型的课例:
  1、“填鸭式”,老师根据实验问题或实验提示,直接出示问题答案和实验结论,学生认真记住“答案”就OK了。
  2、“包办式”,无论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老师都自己代劳,把实验简单一做,然后就完成实验报告。
  3、“放任式”,老师把准备的实验器材发给学生,学生你一团我一团的做,老师则把答案或结论板书在黑板上。
  4、“随意式”,老师课前准备不足,随意性大,课上带着学生做探究实验,但由于实验设计不合理或管理不到位,一节课下来一个实验还没做完时间就到了,不得不草草收场,效果可想而知……
  这样的科学课教学与我们期待的科学课堂教学相距甚远。
  (二)反思:
  小学科学学科探究实验教学中出现这些教学误区,归根结底是教学观念没转变,理论学习不够,教学方法不灵活,教学准备不充分等因素造成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特别是科学学科特点的相关理论学习,彻底转变教育观念,要认识到科学不是记住答案,而是要通过探究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探究实验中既要学会放手,又要加强指导,再加上老师认真负责的态度,农村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才会有新的明天。
  二、农村小学科学探究实验的教学策略
  (一)科学组建实验小组。
  1.控制人数
  科学实验小组的分组要做到严格控制人数,一般采用4人一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做,避免个别学生游离于小组之外。在组建小组的时候先让学生自由的组合,体现民主,一般情况他们会平时比较要好的同学组成一组,这无疑为顺利合作埋下了伏笔,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教师的策略。
  2. 分工明确
  在小组合作实验活动之前,科学老师应让每个小组先明确分工,确定各自在实验操作中的任务,在实验活动过程中,要强调每个学生责任,哪个环节出问题,追究相应学生的相应责任,让学生认识到合作过程中每个环节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操作实行“责任制”的同时,还要推行岗位轮换制,依此来体验不同岗位上的不同辛劳。
  (二)营造探究氛围。
  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情趣。罗杰斯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师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调控探究时间。
  在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要注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让每位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及聆听别人的意见,通过充分的讨论,获得对问题的共识。同时鼓励组与组之间提出质疑。同时,通过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当然组间的交流,还可以达到知识的共享和智慧的共享。
  (四)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在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教师也不能袖手旁观,而应深入到学生中,认真倾听并观察各小组的活动,及时了解各组合作探究的进度、讨论的焦点、效果,做到心中有数,同时针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如:发现学生分工不清、讨论无序或偏离主题时,要及时帮助学生确分工,指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及时把学生的讨论拖回主题。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教师要注意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恰当的方法和途径。在学生进行汇报时,要注意引导、帮助学生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
  (五)进行合理的评价。
  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探究实验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探究实验学习后,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对自己的评价与对他人的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调动起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积极性,提高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朱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探究性教学的实质:一种复杂性思维视角》  郝志军《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3.《合作学习设计》主编:盛群力、郑淑贞
  4.《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  主编:宋秋前
  5.《走向科学课的路》    章鼎儿特级教师工作室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