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写“真”

【作者】 蒲 敏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第二实验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名言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一千个学生为什么就不能给我们塑造一千种生活呢?原因是部分教师走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扭曲了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让本应该丰富多彩、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了呆板的、千篇一律的应试之作。那么,如何在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写出“真正”的作文呢?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在观察中捕捉习作的灵感。
  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这是学生学会真实的写作的关键。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正是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教学中,常常遇到学生“无话可说、无言可表”的问题,其实这就是因为学生忽略了身边的事情,不容易挖掘身边的题材,有限的生活范围造成了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能让学生用自己的“慧眼、慧心”感悟“平常人、平常事”的“不平常”,能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发现令人心动的东西,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地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让学生从生活中捕捉习作的灵感。
  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怎样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住观察的对象呢?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比如:写自己熟悉的动物,首先要选定目标,仔细观察,这种动物在外形上有什么特征?在生活习性上有何特点?有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类似的问题教师要多提醒。同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写自己的新发现、新感受。相信,在老师长时间的引导下,学生观察的兴趣会逐渐边浓,观察的习惯也会逐渐养成。
  二、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
  由于“作文来源于生活”,所以作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尝试着跳出当堂完成或今天布置、明天完成的传统格局。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跨出教室、跨出校园、跨入社会,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后进行的有感而发的写作,才能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才是“真正的作文”。
  开学第一周,我在班上布置了作文题《我的母亲》,我一改传统的课堂交稿这一做法,而给学生两周的习作时间。学生通过采访母亲、父亲、外婆、舅舅乃至邻居、同事,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了自己的母亲,从而写出一篇篇生动而深刻的文章。
  三、引导学生学会倾吐。
  当学生在认真观察生活、广泛接触社会后,随着积累的丰厚,就会激起他们倾诉、表达的欲望,于是就开始练习写作了。学生心中有许动美丽的幻想,包括许多不切实际的,但教师都应鼓励他们写出来,只有敢说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
  结合心理健康课《战胜挫折》一文,我班开展了“遇到烦恼怎么办”这一主题班队活动。课上,我鼓励学生大胆倾诉心中的“烦恼”,并积极地引导学生想出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就要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在宣泄感情的同时,把这种感觉写出来。
  综上所述,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加以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在写作文时做到说真话、诉真情,能在大量的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把作文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一样东西,让学生爱写,并能通过作文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