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整合阅读"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之初探
【作者】 周春燕
【机构】 四川省宜宾县柏溪镇育才路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一、课题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那么如何在学生读书与写作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读与写能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写呢?为开辟一条省时、快捷、易行的训练渠道,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让学生的作文达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目的,我们确立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教研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研究,实现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在阅读写作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绝大多数学生怕写作文,而怕写作文的重要原因就是课外阅读少,没有素材积累,没有生活底蕴,缺乏写作热情。少年时代的大量阅读,就好比在银行里储蓄,孩子可以终生享用它的'利息'。所以对小学生而言,要想真正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必须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带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二、课题的步骤
1、首先是读。读:字面上来说是看着文字念出声来,作为语文课本的的读有看着书本出声读、默读、浏览等。可真正的读是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带着问题、思想去读才有意义。从读通到读流利再到有感情地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读是立足教材,倚重阅读,充分发挥每篇课文的作用,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语段让学生品读、理解、揣摩、赏析,体验和感悟祖国文字之精妙,景物之丰美,人情之伟大。
2、其次是写。写:最原始的即用笔在物体上写字,这里提升了他的意义,即写作、创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写作活动具有一些显著特征: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写是在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等训练,夯实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的表达更加流畅、形象、生动,从而解决了学生"有话不懂得写"的缺憾。
3、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写作训练,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减少学生负担,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课题的意义
1.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⑴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乐于习作
学生怕写作文,对作文不感兴趣,跟我们教师对作文的重视程度和引导方法有关。按教材安排中高年级学生一学期只需完成八篇大作文,再加上八次小练笔,一学期充其量才中有16次习作的机会,语文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阅读教学上的。这样从客观上无意识地造成了语文教学重"读"轻"写"的局面,学生的作文兴趣自然得不到激发和培养。"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地一起,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为了将"写"的训练目标落实好,教师必须熟读课文,以独特的视角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写"的因素,并以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阅读,在学生读通、读透,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的迁移。由于是有所借鉴、有所感悟和体会,此时的学生对"作文"也能"夸夸其谈",也能"下笔有神",也能感受作文所带来的自信与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养成了。
⑵拓宽了学生的作文思路,让学生善于组材
以往写起作文,学生常常总会搜肠刮肚,总是"无话可写"。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生活体验不深,可写的素材少之外,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作文思路没有打开,不懂得审题,不懂得立意,不懂得根据作文的要求去搜集题材。"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注重以课文为凭借,以某一读写结合点为契机,先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再进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被激活后,作文的思路自然而然就宽了。只要给一个作文题目,学生的头脑就能快速运转,诸如"写什么","表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什么事来表现","我亲历的哪件事最典型,最有说服力","事件的哪个环节应该重点写"等问题一一闪现。通过仔细推敲,整个作文的框架就清楚,脉络就清晰。
⑶夯实了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精于表达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更重要的在于立足教材,倚重阅读,充分发挥每篇课文的作用,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语段让学生品读、理解、揣摩、赏析,体验和感悟祖国文字之精妙,景物之丰美,人情之伟大。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等训练,夯实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的表达更加流畅、形象、生动,从而解决了学生"有话不懂得写"的缺憾。
2.加强了对教师的培养,让教师不光有积极性还有了灵性。
⑴有苦有乐,丰富了教师的精神生活的内涵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课题研究,让全体课题组老师亲历了一个有汗有泪,有苦有甜,有欢有悲的过程。在一个个埋头书籍,陷身网络查找资料的日子里;在一组组解读教材,设计读写结合点的备课单元中;在一节节不留瑕疵,追求完美的公开教学课上;在一本本构思巧妙,字字珠玑的学生作文本上,老师们更多的是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充实,研究带给自己的进步,工作带给自己的快乐。课题研究既磨练了老师们的意志,也丰富了老师们的精神生活。
⑵又读又写,提高了教师的运用教材的能力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重在挖掘语文教材隐性的功能,在阅读教学中读写并驾齐驱,打破以往读写脱离的陋习,撑起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和以写促读的一片蓝天。要在阅读教学中寓写于读,就要做到将教材"一课两用",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实验研究,课题组教师基本上初步掌握了独立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寻找教材中读写迁移点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那么如何在学生读书与写作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读与写能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写呢?为开辟一条省时、快捷、易行的训练渠道,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让学生的作文达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目的,我们确立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教研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研究,实现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在阅读写作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绝大多数学生怕写作文,而怕写作文的重要原因就是课外阅读少,没有素材积累,没有生活底蕴,缺乏写作热情。少年时代的大量阅读,就好比在银行里储蓄,孩子可以终生享用它的'利息'。所以对小学生而言,要想真正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必须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带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二、课题的步骤
1、首先是读。读:字面上来说是看着文字念出声来,作为语文课本的的读有看着书本出声读、默读、浏览等。可真正的读是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带着问题、思想去读才有意义。从读通到读流利再到有感情地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读是立足教材,倚重阅读,充分发挥每篇课文的作用,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语段让学生品读、理解、揣摩、赏析,体验和感悟祖国文字之精妙,景物之丰美,人情之伟大。
2、其次是写。写:最原始的即用笔在物体上写字,这里提升了他的意义,即写作、创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写作活动具有一些显著特征: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写是在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等训练,夯实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的表达更加流畅、形象、生动,从而解决了学生"有话不懂得写"的缺憾。
3、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写作训练,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减少学生负担,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课题的意义
1.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⑴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乐于习作
学生怕写作文,对作文不感兴趣,跟我们教师对作文的重视程度和引导方法有关。按教材安排中高年级学生一学期只需完成八篇大作文,再加上八次小练笔,一学期充其量才中有16次习作的机会,语文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阅读教学上的。这样从客观上无意识地造成了语文教学重"读"轻"写"的局面,学生的作文兴趣自然得不到激发和培养。"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地一起,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为了将"写"的训练目标落实好,教师必须熟读课文,以独特的视角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写"的因素,并以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阅读,在学生读通、读透,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的迁移。由于是有所借鉴、有所感悟和体会,此时的学生对"作文"也能"夸夸其谈",也能"下笔有神",也能感受作文所带来的自信与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养成了。
⑵拓宽了学生的作文思路,让学生善于组材
以往写起作文,学生常常总会搜肠刮肚,总是"无话可写"。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生活体验不深,可写的素材少之外,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作文思路没有打开,不懂得审题,不懂得立意,不懂得根据作文的要求去搜集题材。"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注重以课文为凭借,以某一读写结合点为契机,先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再进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被激活后,作文的思路自然而然就宽了。只要给一个作文题目,学生的头脑就能快速运转,诸如"写什么","表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什么事来表现","我亲历的哪件事最典型,最有说服力","事件的哪个环节应该重点写"等问题一一闪现。通过仔细推敲,整个作文的框架就清楚,脉络就清晰。
⑶夯实了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精于表达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更重要的在于立足教材,倚重阅读,充分发挥每篇课文的作用,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语段让学生品读、理解、揣摩、赏析,体验和感悟祖国文字之精妙,景物之丰美,人情之伟大。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等训练,夯实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的表达更加流畅、形象、生动,从而解决了学生"有话不懂得写"的缺憾。
2.加强了对教师的培养,让教师不光有积极性还有了灵性。
⑴有苦有乐,丰富了教师的精神生活的内涵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课题研究,让全体课题组老师亲历了一个有汗有泪,有苦有甜,有欢有悲的过程。在一个个埋头书籍,陷身网络查找资料的日子里;在一组组解读教材,设计读写结合点的备课单元中;在一节节不留瑕疵,追求完美的公开教学课上;在一本本构思巧妙,字字珠玑的学生作文本上,老师们更多的是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充实,研究带给自己的进步,工作带给自己的快乐。课题研究既磨练了老师们的意志,也丰富了老师们的精神生活。
⑵又读又写,提高了教师的运用教材的能力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重在挖掘语文教材隐性的功能,在阅读教学中读写并驾齐驱,打破以往读写脱离的陋习,撑起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和以写促读的一片蓝天。要在阅读教学中寓写于读,就要做到将教材"一课两用",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实验研究,课题组教师基本上初步掌握了独立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寻找教材中读写迁移点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