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对初中思品课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作者】 次 仁
【机构】 西藏仁布县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初中思品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突破原来的教师说学生听的最传统、效率最低的教学模式,利用各种因素让学生自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情感、形成积极态度,培养学生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与态度,提高学生的基本哲学素养、思品素养、文化素养和经济生活能力,培养学生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究的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进行了重新修订,其目的是为了改变过去思想政治课重知识,轻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忽视了德育课程育人功能的错误观念和做法,这一新的课程理念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担任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教师所认同,但在实际教学和评价中仍有重知识,轻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倾向。这表现在,教学方法还比较单一,诸如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许多有利于全面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中得不到运用。二是评价方式仍显简单,用试卷和考试成绩评价教师和教学仍然是最为普遍甚至是唯一的手段。其原因一是知识的教学便于把握且较容易,“识记、理解、运用”的要求是具体的,无论评价和教学都愿意驾易避难,二是目前升学考试仍依据的是一份试卷的成绩,而单用试卷考查思想品德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它难以全面综合的考查三维目标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目标中的一些项目,这就必然导致各方面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不全面、不科学的,成绩仍然是评价的主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践行的课程,它需要通过教师的践行,达到使学生践行的目的,一门重在践行的课程,单用一份试卷的成绩如何使评价科学全面呢。这种评价和选拔必然对教学产生误导,它也违背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本意。所以,探讨思想品德课程能力目标的实现和评价,有利于真正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和促进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改革。
1、教师导入,情境触动思品课相比其他学科还是较为抽象枯燥的,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能够经常性运用一些直观方式辅助设计课堂探究,让思品课堂互动起来,会收到意想不到效果。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为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所学知识的重要性,用各种方式介绍情境,恰到好处的触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学生探究,自觉“四动”在各模块的教材中,有许多有现实意义的探究主题。我们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眼睛、头脑、双手、嘴吧、空间和时间”,其实就课堂教学而言,就是要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做到动眼、动手、动脑、动嘴这“四动”。学生自觉“四动”,大胆地去理解教材和动手实践,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有:1).学生自主预习。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从“有问题”到“没有问题”再到“有问题”的求知过程。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会问的习惯,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书本找出答案。学生应把书本上的基本概念、原理、重要的句子、段落勾划出来。学生自己设置一些问题,对认识模糊的知识和不懂的知识尤其要“慢读、细读”,仔细考虑,等待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与体会。2).学生查阅资料。学生查阅资料,突破了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动手查阅有关的文献记载、报刊报纸、电视新闻、和网上信息资料。
3、学生交流,生生互动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机会参与交流,使之思维都活跃起来,生生互动起来。学生在交流中大胆尝试新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现自己,帮助他人。适当引导学生讨论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感悟,启发学生正确理解和判断事物,能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教师释疑,师生互动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可以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始终在互动式课堂教学进行科学指导、引导,是学生自动和生生互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兴趣的激励者。学生自动和生生互动以后,应该由教师释疑,进行归纳总结,澄清学生思维中的疑点、误点,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这时师生都动起来了,师生之间产生了心理共鸣,教学也达到了高潮,实现了培养学生哲学素养、思品素养、文化素养等知识目标,也实现了情感目标。学生亲自体验生活式。课堂教学实现师生互动高潮后,教师可以建议学生与家庭合作亲自体验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思品生活等,如让学生帮助家庭合理规划家庭消费支出,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也可让学生对自己的压岁钱进行理财投资,培养自己理财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思品、经济等方面的生活能力。
5、在思品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社会实践中评价学生的能力。社会实践既是一种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的形成的教学途径和方法,也是一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几乎可以考查课程目标所确定的各种能力,在社会实践中评价学生,要通过观察和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资料。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第一步,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主要表现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欲、愿望等。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形成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想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必须首先研究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向主动转移。学习动机在思想思品课中具有重大的意义,作为思品教师,在进行思想思品课教学时,要高度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考察与激发。1、揭示思想思品课学习的意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并不在于满足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现实需要,而是一种应付日后需要的间接储备。学生学习的这一特点使得不少学生产生了“我为什么要学习”和“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作用”的疑问。而且思想思品课在许多人眼里又是一门“枯燥无味”“教条色彩浓重”“学了无用”“变化无常”的课程,这些更增加了学生学习思想思品课的“无奈”和“困惑”,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考试而学习,为父母而学习,为老师而学习,消极被动地学习,这样学习效果当然很差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揭示学习思想思品课的意义和实用价值,使学生弄懂、弄清、搞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对自己究竟有什么作用和好处,对今后的人生有什么帮助和指导。这样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思品课成绩。
1、教师导入,情境触动思品课相比其他学科还是较为抽象枯燥的,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能够经常性运用一些直观方式辅助设计课堂探究,让思品课堂互动起来,会收到意想不到效果。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为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所学知识的重要性,用各种方式介绍情境,恰到好处的触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学生探究,自觉“四动”在各模块的教材中,有许多有现实意义的探究主题。我们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眼睛、头脑、双手、嘴吧、空间和时间”,其实就课堂教学而言,就是要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做到动眼、动手、动脑、动嘴这“四动”。学生自觉“四动”,大胆地去理解教材和动手实践,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有:1).学生自主预习。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从“有问题”到“没有问题”再到“有问题”的求知过程。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会问的习惯,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书本找出答案。学生应把书本上的基本概念、原理、重要的句子、段落勾划出来。学生自己设置一些问题,对认识模糊的知识和不懂的知识尤其要“慢读、细读”,仔细考虑,等待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与体会。2).学生查阅资料。学生查阅资料,突破了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动手查阅有关的文献记载、报刊报纸、电视新闻、和网上信息资料。
3、学生交流,生生互动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机会参与交流,使之思维都活跃起来,生生互动起来。学生在交流中大胆尝试新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现自己,帮助他人。适当引导学生讨论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感悟,启发学生正确理解和判断事物,能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教师释疑,师生互动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可以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始终在互动式课堂教学进行科学指导、引导,是学生自动和生生互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兴趣的激励者。学生自动和生生互动以后,应该由教师释疑,进行归纳总结,澄清学生思维中的疑点、误点,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这时师生都动起来了,师生之间产生了心理共鸣,教学也达到了高潮,实现了培养学生哲学素养、思品素养、文化素养等知识目标,也实现了情感目标。学生亲自体验生活式。课堂教学实现师生互动高潮后,教师可以建议学生与家庭合作亲自体验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思品生活等,如让学生帮助家庭合理规划家庭消费支出,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也可让学生对自己的压岁钱进行理财投资,培养自己理财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思品、经济等方面的生活能力。
5、在思品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社会实践中评价学生的能力。社会实践既是一种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的形成的教学途径和方法,也是一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几乎可以考查课程目标所确定的各种能力,在社会实践中评价学生,要通过观察和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资料。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第一步,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主要表现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欲、愿望等。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形成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想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必须首先研究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向主动转移。学习动机在思想思品课中具有重大的意义,作为思品教师,在进行思想思品课教学时,要高度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考察与激发。1、揭示思想思品课学习的意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并不在于满足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现实需要,而是一种应付日后需要的间接储备。学生学习的这一特点使得不少学生产生了“我为什么要学习”和“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作用”的疑问。而且思想思品课在许多人眼里又是一门“枯燥无味”“教条色彩浓重”“学了无用”“变化无常”的课程,这些更增加了学生学习思想思品课的“无奈”和“困惑”,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考试而学习,为父母而学习,为老师而学习,消极被动地学习,这样学习效果当然很差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揭示学习思想思品课的意义和实用价值,使学生弄懂、弄清、搞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对自己究竟有什么作用和好处,对今后的人生有什么帮助和指导。这样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思品课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