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境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学
【作者】 沈畔阳
【机构】 广东科技学院外语系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语境理论对于商务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很多实际现象都可以从中找到理论高度上的根据和诠释,同时也为这门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语境的意义、分类、顺应和创造这四个角度考察商务英语,可以取得秉烛观洞的探微效果,更好地发挥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语境;理论;实践
Abstract: Contextual theory plays an instructive role in Business English study in that it offers bases and interpretation for practices from the theoretical height, while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To survey Business English from the significance, classification, compliance and creation of a context may lead to a detailed understanding and thus bring into full play the guidance of theory over practice.
Key words: context; theory; practice
1.语境的意义
乔治.尤尔(George ?Yule)在其“语用学”一书中选用了两篇阅读材料来描述语境的作用,摘录如下:
阅读1: 救生员把排球向一个正在海中挣扎的游泳者抛去,相信他需要帮助,明白抛去的排球意在帮助他,而且也知道如何利用排球轻于水的特点。
阅读2: 在“他把球踢入网窝”这个句子中,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个黑白相间、直径大约九英吋的足球;在“她把球带过去并投篮”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想到这是个篮球;在“她把球从两英吋外打入洞”的描述中,我们会明白这是个高尔夫球。
问题:这两种关于语境的描述有何异同。
“异”在于前者强调的是人的故意行为、常识和概念在语境中所起的决定作用,而后者侧重的则是语境对于人的行为、常识和概念的限制作用。相“同”之处则在于离开具体语境人的行为会失去意义,表达陷入混乱,概念的理解难以确定。“语境有双重功能:一是语境出意义,因为不同的语境可赋予同一语言表达式不同的解释;二是语境具有制约语义的作用,因为在同一语境里一个语言表达方式通常只有一个意思”(王初明:2006)语境的决定作用,不论有声、无声、明示还是暗示足可见一斑。尤尔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语用学就是关于语境的研究。”(尤尔:1996)熊学亮(1996)更是直截了当的指出“语用学实际上就是一门语境学,用来研究语言的显示内容(语言信息)和语言的隐性内容(语言含义)是如何通过语境发生关系的。”
那么什么是语境呢?“人类都本能的意识到使用语言离不开一定的客观条件和背景,因此都自然的感到语境的存在,但对于语境究竟包含那些范畴,却难以作具体的文字描述。”(何兆熊:1987)大约语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本质不能一言以蔽之,学者们转向从构成语境要素的分析来说明这个问题。从大的方面讲有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是指每个语言使用者都属于某个特定的语言社团,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该语言社团所特有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习惯和价值标准的影响。这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决定着话语使用的总体方式。情景语境主要有由三个因素构成:话语的场界、参与者和方式,主要是指话语在具体使用时所处的环境,体现在话语使用的过程当中。人首先是社会人,在利用语言交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宏观语境的影响;同时每个人又互相有别,他的言语会不知不觉地根据情景因素做相应的调整。因此,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语境就是语言任意性和规约性的相互制约,社会性与独特性的体现,能力和操作的的统一,甚至包括语言外的知识,尤尔说明语境的两个场面中都是有人无话就是很好的范例。推而论之,无声的影像画面、哑剧、手势等都毫无疑问的传达了意义因而也就是不言而喻的创造了语境。结合这两方面的情况,我们可否考虑这样来描述语境:在文化背景下,语境就是因话语或行为发生而创造出的客观或虚拟情景,既可以是客观存在也可以是主观想象。有人会不同意这种泛语境论,但语境确实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仅承载话语和行为同时也在创造意义,“是准确进行交际的条件,是选择句子含义的基础,同时也是理解句子的重要依据。脱离语境,交际就不能顺利进行。”(申镇:1993)
上述理论对于商务英语教学来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为作为特殊用途英语,其基础仍然是普遍意义或常识意义,特定语境决定了表达的特定意义。推理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特点之一,这样的例子在商务英语里面很多,以高教社《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3》中的一篇课文标题为例:Dirty Business, Bright Ideas,脱离课文内容(语境),是不可能理解成为“活儿脏,点子棒”的,类似例子不胜枚举,充分说明语境对于商务英语的影响。
2. 语境的分类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语境的分类。其实就像一个人的生活有大环境和小环境一样,语境的分类虽然很多,但一般说来都是以马林诺夫斯基的两类划分为基础的,“文化语境”指说话者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情境语境”指的是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语境。首先,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存在,所谓文化如前所述,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萨丕尔,2002)在尤尔的例子中,如果一个人从未见过更不用说打过高尔夫球,他是无论如何不会推测出这是个高尔夫球的。文化语境是个广义的概念,与历史、风俗、典故、更不用说商务活动,都有密切的联系,仅举几个国际商务交往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The first crab eater is a hero.
不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的人不明白螃蟹那么好吃,为什么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倒成了英雄。原来有些西方人嫌它长相难看,张牙舞爪怪吓人的,因而不大喜欢吃它。
I am a dragon.
这是一个女生在讲演比赛中的一句话,外教却不以为然,提出的问题是:“You are a beautiful girl, why do you say you are a dragon?”原来在英语文化中龙被认为是凶残的象征,暗喻凶暴的人。
I met my Waterloo.
外教度假回来,学生问他旅途如何,他来这么一句令学生摸不着头脑。
The exporter saw the music on the wall due to the piracy crisis.
没有一定的典故知识只凭语法是很难理解这句话的。
类似的社会文化知识都有着丰富的语境,利用得好会有利于学习语言,否则可能连标题都看不懂:
Road Ragers in the Sky
另一方面,“没有一个词能在它自身中被理解,要抓住一个词的意义,必须把它放在一个语境中。”(尹智:1988) 语义学讨论的是词的核心意义(core meaning)和通常属性(regularity),语用学研究的则是其多义和经济属性(polysemy &economy)。“出于经济原则,各语言都在利用有限的语言形式表达无限的语义,汉语中一字多义比比皆是,英语中一词多义也同样普遍存在。因此脱离语境的孤立的一个语言形式,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王寅:2001)这就是具体语境对于理解的重要性,“话语的意义不是由至高无上的个人意志决定的,而是由特定语境决定的。”(彭利、蒋坚松2005)也如开头的例子中,排球是体育用品,在这个语境中成了救命之物,下面一段对话,更具体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A: Have you heard of Asian carp attack in U.S.?
B: What happened, then ?
A: They have too many carps.
B: Unimaginable. Carps are expensive here.
从A的问题可以看出他对这样的事情也是有些不可思议;从B的问题可以听出他的吃惊心理。A的回答表明他对这件事有所了解;B的说法(常识、核心意义)则表明他对于鲤鱼的不同态度。从expensive的意思推论,attack在这个语境中不会是“攻击”而是“泛滥”。英语语言学家Plamer(1936)曾指出:“语言不外是一连串的暗示,听话人必须经过一番理解才能掌握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义。”
情境语境的说明作用有时甚至大于言传,尤尔(1996)认为语用学就是“研究更多言外之意是如何得到交流的。”人是创造和领悟语境的主体,人的智慧既为理解语境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使语境对于人类来说更为复杂、微妙甚至琢磨不定。在特定的语境中,说话者一句话的真正意图应该说只有一个,他的责任是能清楚无误地将其表达。而听话者能悟出的意思可能却不止一个,他的责任是尽可能调动一切手段,运用自己的全部知识从众多意思中捕捉到说话者的唯一本意。如果文字、话语的“显性”表达尚有公论,言外之意就只有意会不可言传了,而这偏偏是语用学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为解决这个问题,黄衍(2001)提出借助语境来确定意义的五原则,举例说明如下:
(1)理解特定语境中每个所指的意义来确定说话者的意思。
Black lives matter.
这里的black 指的是“黑人”:黑人的命也是命。
Sanyo is now reacting to this demand for a snob alternative to …
这个snob的意思是“正宗的”:三洋正在对正宗产品的需求做出反应……
(2)参考语境确定指示词的所指:指示词“是在不知道使用语境时便无法确定其所指语义的词或句,”常见的this,I,you等如果没有语境可能会很难确定其含义,而借助语境则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简练。
He said we have won.
这是一条电视字幕,he 和 we 应指同一主体。“他说他们赢了。”
(3)利用语境来澄清隐性表达。
Have you gone over our proposal? 对方问。
We had a meeting last night. 对方明白还没看。
(4)根据语境补出省去未说的话。
How do you like the quality of our sample?
It is O.K., but ... 言外之意:不太满意
(5)依靠语境紧缩泛指。
如果是要招聘银行职员,有人推荐某人说:He is a good man,就应该意味着他首先是一个“诚实”的人。就“情况语境”而论,“此时无声胜有声”也是一种语境,甚至能蕴含更多的含义,正如黄衍所说(1985),“What is said seems to both determine and to be determined by what is implicated.” 这个问题没有容易的解决办法,Wilson & Sperber(1986)也只能笼统地说明语境与命题在情景语境中的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语境与命题之间的关联性越强;在相同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
3.语境的顺应
因为交际要在文化和情景双重语语境中进行, 所以交际者在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的同时,又要根据情景语境中的现实因素对自己的言行做具体的调整。交际双方必须意识到语境,尊敬语境,遵守特定语境所要求的规则交际方可进行下去。Verschueren (1996) 指出,不应该把语境因素简单地看作是语言之外的静态事实,语言使用者应从可获得的广泛事实中进行挑选,把选出的事实变为相关的语境因素,这些相关的语境因素随着事件的展开,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互动过程而发生变化和协调。“顺应性就是指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选择的项目中作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语境的需要。”(陈琳霞.2005)而这种顺应首先受到文化大背景的制约,尤尔在说明顺应文化语境的必要性时就曾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澳大利亚工厂管理者显然认为全体工人都知道东圣节工厂关门全体放假,他问一位越南籍工人她打算如何度假。You have five days off,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 这位越籍工人立即把这句话理解为自己被解雇了。”John Gumperz和Jenny Cook Gumperz (1982) 认为文化背景下意义差异的产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关于情景和其中的适应行为及意向由于文化差异的考虑;2)谈话中组织信息和论据的不同方式;3)不同的说话方式,不同潜意识语言习惯的利用(如语调)和说话习惯的考虑。商务交际中也一定要顺应文化语境,这是交际的前提和背景,非此则无法进行下去,例如:
中外双方就一项合同的谈判陷入僵局,决定散会午餐,看来午后也只剩下说再见了。众人向室外走去,中方代表团长无意间看到对方一面纸制小国旗落在地上并且已有人从上面踩过,他不动声色地弯腰将其拾起在桌上抚平摆好。这个动作恰好被对方代表团长看在眼里,下午的会谈不但照常进行而且取得了双方满意的效果。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他要在具体文化背景下行事,他对这个文化理解地越深刻越有助于他在这个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脱离文化背景学到的语言知识是没有生命力的,正如一位著名学者所批评的那样,开口不是不知所云就是语惊四座,因为“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具体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罗特曼:转自朱秀莲,2005)
其次,因为语境是客观存在,既受文化大概念的影响又受具体小场合的左右,因而是“无法在真空中谈论的,是事物的环境,”(Schiffrin.1994)所以它就决定了交际方式的选择,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超越语境去任意发挥。“顺应论认为语言总是置身于某一复杂背景中,并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与背景发生联系。脱离语境的语言运用是不存在的。”(Vershueren.2000)在教学实践中,一节课,一篇课文就是一个语境,就商务英语课堂而论,既是商务知识的语境,又不可避免地受到语言具体教学实践的制约。王初明曾多次谈到语境顺应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2003,2006)“适宜的语言环境是语言发展的催化剂。外语的难学,费时费力,无不与适当语境的欠缺有关。”并再三强调要防止母语语境知识进入外语学习过程进行补缺从而妨碍外语的学习。“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语言与语境知识的有机结合是语言能被正确、恰当、流利使用的前提。”(王初明:2006)教师在意识到两种文化差异的同时还要因势利导课堂的具体语境而不是摆脱它去任意发挥,只有在文化和具体两种语境的框架内调动自己的所有知识使其与教学任务巧妙结合起来而不是就语言讲语言,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教师利用语境的能力也是他学识和技能的一种体现。“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语言成分顺应语境和语境变量顺应语言成分的双向动态过程,也是一个以策略为基础的选择过程。”(杨平:2001)这两个过程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而且二者结合的越好越能体现教师的讲课艺术,把学生的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在一段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有机结合起来,经过反复刺激使之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4.语境的创造
语境的顺应侧重的是语境的利用和限制作用,而所有的语境又都是由人的言语行为创造出来的,离开人的行为也就无所谓语境的存在。“说话人和听话人是整个语境的中心,因为语境构成成分都要靠他们去激活。”(陈琳霞.2005)“但以往的一些研究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语用的动态性质。”(何兆然.1997)这与语用学的发展历史有关,因为任何一门学科对研究对象的解释都要经历一个从初级到深入的过程,从表面到实质的进步。应该说是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实现了这种从静态分析到动态观察的转变。言之行,言之力,言之果从人的能动视角指出了人对于语境的决定作用和支配地位并系统总结了创造语境应遵守的条件:1)话语的目的;2)表现的心理状态;3)说话人的词语和世界的关系适合方向;4)命题内容。(张绍杰.1994)由此,“对语境的研究从静态发展为动态,人们不仅看到语境是一组变量的静态组合,还看到在交际过程中语境的变化,不仅注意语境对语言形式的制约作用,同时还开始研究交际参与者如何操纵、调动某些语境因素达以到自己的交际目的。”(何兆然1997)
语境的创造主要在于说话人,就课堂教学而论,是教师在决定着交际的方式和走向,担负着创造语境的责任。可以说,创造一个恰当语境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因为一节课就是一篇故事,教师首先应该创造讲好这篇故事的背景也就是语境,就像为自己搭建表演的平台,方可展示自己的学识和才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评价教师的课上得好与不好,主要也是指的这个方面,例如一位教师是这样说明国际贸易过程的:
教师(以下简称教):“如果到农贸市场去买黄瓜(或任何其他商品),你首先做什么?”
学生(以下简称学):“问价钱。”
教:“卖家告诉你一元五角钱一斤,你会作何反应?”
学:“砍价。”
教:“双方同意了砍过的价格,你应该怎么办?”
学:“称重量,装起来。”
教:“然后呢?”
学:“付款。”
教:“然后呢?”
学:“拎走。”
教师总结如下:问价格用英语说就是enquiry,砍价是bargain,装起来是packing,付款是payment,拎走是transportation。
Hymes将情景语境细化为场景、角色、功能、意念、语体、重音、语调、语法、词汇和语言辅助手段,同时也提示了教师可用来创造课堂气氛应注意的环节和可利用的手段。“一个丰富的课堂才能带给学生心灵的自由飞翔,才能唤起学生创造的冲动,才能激发学生分享的内在需要。”(肖川 2005)可以说每位教师在上每一节课的时候,都在自觉不自觉地的创造语境,把这种创造变成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的行为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实践。
话语的歧义甚至说话人的表情都会创造不同的语境并在其中取得不同的效果,尤尔(1996)举例说明了这一点:“(I will see you later.)同一个言语行为就可以理解为一种预言, 一种允诺或一种警告。话语的不同分析代表了不同的言外施力。” 这一点对于教师认识自己在课堂中一言一行的重要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既要能顺应已有语境,又能创造语境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总结:本文从教学的视角对语境理论进行了概述并探讨了如何将其运用到课堂实践中去。语境的文化和情景意义决定了商务英语教学的两个方面:既要教、学语言知识又要教、学所学语言的文化,否则语言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而没有实际意义。语境的分类、顺应和创造就是个知己知彼的过程,为恰当的商务英语教学方法构建了理性的框架。
参考文献:
[1] George Yule. Pragmatics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束定芳主编. 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 [C].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3] 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4]《体验商务英语》改编组. 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3第二版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5] 外语界 [J].2004.1----6
[6] 中国外语 [J].2004.2. 2005.5.
[7] 江苏外语教学[J]. 2/2003
[8] 外语与外语教学 [J].2005.9.
[9] 外语教学[J].2005.5.
[10] 外语学刊[J].2005.2. 2006. 1.
[11] 外国语[J]1993. 3. 2001. 6.
关键词:语境;理论;实践
Abstract: Contextual theory plays an instructive role in Business English study in that it offers bases and interpretation for practices from the theoretical height, while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To survey Business English from the significance, classification, compliance and creation of a context may lead to a detailed understanding and thus bring into full play the guidance of theory over practice.
Key words: context; theory; practice
1.语境的意义
乔治.尤尔(George ?Yule)在其“语用学”一书中选用了两篇阅读材料来描述语境的作用,摘录如下:
阅读1: 救生员把排球向一个正在海中挣扎的游泳者抛去,相信他需要帮助,明白抛去的排球意在帮助他,而且也知道如何利用排球轻于水的特点。
阅读2: 在“他把球踢入网窝”这个句子中,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个黑白相间、直径大约九英吋的足球;在“她把球带过去并投篮”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想到这是个篮球;在“她把球从两英吋外打入洞”的描述中,我们会明白这是个高尔夫球。
问题:这两种关于语境的描述有何异同。
“异”在于前者强调的是人的故意行为、常识和概念在语境中所起的决定作用,而后者侧重的则是语境对于人的行为、常识和概念的限制作用。相“同”之处则在于离开具体语境人的行为会失去意义,表达陷入混乱,概念的理解难以确定。“语境有双重功能:一是语境出意义,因为不同的语境可赋予同一语言表达式不同的解释;二是语境具有制约语义的作用,因为在同一语境里一个语言表达方式通常只有一个意思”(王初明:2006)语境的决定作用,不论有声、无声、明示还是暗示足可见一斑。尤尔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语用学就是关于语境的研究。”(尤尔:1996)熊学亮(1996)更是直截了当的指出“语用学实际上就是一门语境学,用来研究语言的显示内容(语言信息)和语言的隐性内容(语言含义)是如何通过语境发生关系的。”
那么什么是语境呢?“人类都本能的意识到使用语言离不开一定的客观条件和背景,因此都自然的感到语境的存在,但对于语境究竟包含那些范畴,却难以作具体的文字描述。”(何兆熊:1987)大约语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本质不能一言以蔽之,学者们转向从构成语境要素的分析来说明这个问题。从大的方面讲有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是指每个语言使用者都属于某个特定的语言社团,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该语言社团所特有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习惯和价值标准的影响。这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决定着话语使用的总体方式。情景语境主要有由三个因素构成:话语的场界、参与者和方式,主要是指话语在具体使用时所处的环境,体现在话语使用的过程当中。人首先是社会人,在利用语言交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宏观语境的影响;同时每个人又互相有别,他的言语会不知不觉地根据情景因素做相应的调整。因此,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语境就是语言任意性和规约性的相互制约,社会性与独特性的体现,能力和操作的的统一,甚至包括语言外的知识,尤尔说明语境的两个场面中都是有人无话就是很好的范例。推而论之,无声的影像画面、哑剧、手势等都毫无疑问的传达了意义因而也就是不言而喻的创造了语境。结合这两方面的情况,我们可否考虑这样来描述语境:在文化背景下,语境就是因话语或行为发生而创造出的客观或虚拟情景,既可以是客观存在也可以是主观想象。有人会不同意这种泛语境论,但语境确实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仅承载话语和行为同时也在创造意义,“是准确进行交际的条件,是选择句子含义的基础,同时也是理解句子的重要依据。脱离语境,交际就不能顺利进行。”(申镇:1993)
上述理论对于商务英语教学来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为作为特殊用途英语,其基础仍然是普遍意义或常识意义,特定语境决定了表达的特定意义。推理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特点之一,这样的例子在商务英语里面很多,以高教社《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3》中的一篇课文标题为例:Dirty Business, Bright Ideas,脱离课文内容(语境),是不可能理解成为“活儿脏,点子棒”的,类似例子不胜枚举,充分说明语境对于商务英语的影响。
2. 语境的分类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语境的分类。其实就像一个人的生活有大环境和小环境一样,语境的分类虽然很多,但一般说来都是以马林诺夫斯基的两类划分为基础的,“文化语境”指说话者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情境语境”指的是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语境。首先,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存在,所谓文化如前所述,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萨丕尔,2002)在尤尔的例子中,如果一个人从未见过更不用说打过高尔夫球,他是无论如何不会推测出这是个高尔夫球的。文化语境是个广义的概念,与历史、风俗、典故、更不用说商务活动,都有密切的联系,仅举几个国际商务交往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The first crab eater is a hero.
不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的人不明白螃蟹那么好吃,为什么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倒成了英雄。原来有些西方人嫌它长相难看,张牙舞爪怪吓人的,因而不大喜欢吃它。
I am a dragon.
这是一个女生在讲演比赛中的一句话,外教却不以为然,提出的问题是:“You are a beautiful girl, why do you say you are a dragon?”原来在英语文化中龙被认为是凶残的象征,暗喻凶暴的人。
I met my Waterloo.
外教度假回来,学生问他旅途如何,他来这么一句令学生摸不着头脑。
The exporter saw the music on the wall due to the piracy crisis.
没有一定的典故知识只凭语法是很难理解这句话的。
类似的社会文化知识都有着丰富的语境,利用得好会有利于学习语言,否则可能连标题都看不懂:
Road Ragers in the Sky
另一方面,“没有一个词能在它自身中被理解,要抓住一个词的意义,必须把它放在一个语境中。”(尹智:1988) 语义学讨论的是词的核心意义(core meaning)和通常属性(regularity),语用学研究的则是其多义和经济属性(polysemy &economy)。“出于经济原则,各语言都在利用有限的语言形式表达无限的语义,汉语中一字多义比比皆是,英语中一词多义也同样普遍存在。因此脱离语境的孤立的一个语言形式,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王寅:2001)这就是具体语境对于理解的重要性,“话语的意义不是由至高无上的个人意志决定的,而是由特定语境决定的。”(彭利、蒋坚松2005)也如开头的例子中,排球是体育用品,在这个语境中成了救命之物,下面一段对话,更具体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A: Have you heard of Asian carp attack in U.S.?
B: What happened, then ?
A: They have too many carps.
B: Unimaginable. Carps are expensive here.
从A的问题可以看出他对这样的事情也是有些不可思议;从B的问题可以听出他的吃惊心理。A的回答表明他对这件事有所了解;B的说法(常识、核心意义)则表明他对于鲤鱼的不同态度。从expensive的意思推论,attack在这个语境中不会是“攻击”而是“泛滥”。英语语言学家Plamer(1936)曾指出:“语言不外是一连串的暗示,听话人必须经过一番理解才能掌握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义。”
情境语境的说明作用有时甚至大于言传,尤尔(1996)认为语用学就是“研究更多言外之意是如何得到交流的。”人是创造和领悟语境的主体,人的智慧既为理解语境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使语境对于人类来说更为复杂、微妙甚至琢磨不定。在特定的语境中,说话者一句话的真正意图应该说只有一个,他的责任是能清楚无误地将其表达。而听话者能悟出的意思可能却不止一个,他的责任是尽可能调动一切手段,运用自己的全部知识从众多意思中捕捉到说话者的唯一本意。如果文字、话语的“显性”表达尚有公论,言外之意就只有意会不可言传了,而这偏偏是语用学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为解决这个问题,黄衍(2001)提出借助语境来确定意义的五原则,举例说明如下:
(1)理解特定语境中每个所指的意义来确定说话者的意思。
Black lives matter.
这里的black 指的是“黑人”:黑人的命也是命。
Sanyo is now reacting to this demand for a snob alternative to …
这个snob的意思是“正宗的”:三洋正在对正宗产品的需求做出反应……
(2)参考语境确定指示词的所指:指示词“是在不知道使用语境时便无法确定其所指语义的词或句,”常见的this,I,you等如果没有语境可能会很难确定其含义,而借助语境则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简练。
He said we have won.
这是一条电视字幕,he 和 we 应指同一主体。“他说他们赢了。”
(3)利用语境来澄清隐性表达。
Have you gone over our proposal? 对方问。
We had a meeting last night. 对方明白还没看。
(4)根据语境补出省去未说的话。
How do you like the quality of our sample?
It is O.K., but ... 言外之意:不太满意
(5)依靠语境紧缩泛指。
如果是要招聘银行职员,有人推荐某人说:He is a good man,就应该意味着他首先是一个“诚实”的人。就“情况语境”而论,“此时无声胜有声”也是一种语境,甚至能蕴含更多的含义,正如黄衍所说(1985),“What is said seems to both determine and to be determined by what is implicated.” 这个问题没有容易的解决办法,Wilson & Sperber(1986)也只能笼统地说明语境与命题在情景语境中的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语境与命题之间的关联性越强;在相同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
3.语境的顺应
因为交际要在文化和情景双重语语境中进行, 所以交际者在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的同时,又要根据情景语境中的现实因素对自己的言行做具体的调整。交际双方必须意识到语境,尊敬语境,遵守特定语境所要求的规则交际方可进行下去。Verschueren (1996) 指出,不应该把语境因素简单地看作是语言之外的静态事实,语言使用者应从可获得的广泛事实中进行挑选,把选出的事实变为相关的语境因素,这些相关的语境因素随着事件的展开,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互动过程而发生变化和协调。“顺应性就是指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选择的项目中作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语境的需要。”(陈琳霞.2005)而这种顺应首先受到文化大背景的制约,尤尔在说明顺应文化语境的必要性时就曾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澳大利亚工厂管理者显然认为全体工人都知道东圣节工厂关门全体放假,他问一位越南籍工人她打算如何度假。You have five days off,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 这位越籍工人立即把这句话理解为自己被解雇了。”John Gumperz和Jenny Cook Gumperz (1982) 认为文化背景下意义差异的产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关于情景和其中的适应行为及意向由于文化差异的考虑;2)谈话中组织信息和论据的不同方式;3)不同的说话方式,不同潜意识语言习惯的利用(如语调)和说话习惯的考虑。商务交际中也一定要顺应文化语境,这是交际的前提和背景,非此则无法进行下去,例如:
中外双方就一项合同的谈判陷入僵局,决定散会午餐,看来午后也只剩下说再见了。众人向室外走去,中方代表团长无意间看到对方一面纸制小国旗落在地上并且已有人从上面踩过,他不动声色地弯腰将其拾起在桌上抚平摆好。这个动作恰好被对方代表团长看在眼里,下午的会谈不但照常进行而且取得了双方满意的效果。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他要在具体文化背景下行事,他对这个文化理解地越深刻越有助于他在这个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脱离文化背景学到的语言知识是没有生命力的,正如一位著名学者所批评的那样,开口不是不知所云就是语惊四座,因为“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具体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罗特曼:转自朱秀莲,2005)
其次,因为语境是客观存在,既受文化大概念的影响又受具体小场合的左右,因而是“无法在真空中谈论的,是事物的环境,”(Schiffrin.1994)所以它就决定了交际方式的选择,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超越语境去任意发挥。“顺应论认为语言总是置身于某一复杂背景中,并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与背景发生联系。脱离语境的语言运用是不存在的。”(Vershueren.2000)在教学实践中,一节课,一篇课文就是一个语境,就商务英语课堂而论,既是商务知识的语境,又不可避免地受到语言具体教学实践的制约。王初明曾多次谈到语境顺应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2003,2006)“适宜的语言环境是语言发展的催化剂。外语的难学,费时费力,无不与适当语境的欠缺有关。”并再三强调要防止母语语境知识进入外语学习过程进行补缺从而妨碍外语的学习。“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语言与语境知识的有机结合是语言能被正确、恰当、流利使用的前提。”(王初明:2006)教师在意识到两种文化差异的同时还要因势利导课堂的具体语境而不是摆脱它去任意发挥,只有在文化和具体两种语境的框架内调动自己的所有知识使其与教学任务巧妙结合起来而不是就语言讲语言,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教师利用语境的能力也是他学识和技能的一种体现。“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语言成分顺应语境和语境变量顺应语言成分的双向动态过程,也是一个以策略为基础的选择过程。”(杨平:2001)这两个过程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而且二者结合的越好越能体现教师的讲课艺术,把学生的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在一段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有机结合起来,经过反复刺激使之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4.语境的创造
语境的顺应侧重的是语境的利用和限制作用,而所有的语境又都是由人的言语行为创造出来的,离开人的行为也就无所谓语境的存在。“说话人和听话人是整个语境的中心,因为语境构成成分都要靠他们去激活。”(陈琳霞.2005)“但以往的一些研究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语用的动态性质。”(何兆然.1997)这与语用学的发展历史有关,因为任何一门学科对研究对象的解释都要经历一个从初级到深入的过程,从表面到实质的进步。应该说是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实现了这种从静态分析到动态观察的转变。言之行,言之力,言之果从人的能动视角指出了人对于语境的决定作用和支配地位并系统总结了创造语境应遵守的条件:1)话语的目的;2)表现的心理状态;3)说话人的词语和世界的关系适合方向;4)命题内容。(张绍杰.1994)由此,“对语境的研究从静态发展为动态,人们不仅看到语境是一组变量的静态组合,还看到在交际过程中语境的变化,不仅注意语境对语言形式的制约作用,同时还开始研究交际参与者如何操纵、调动某些语境因素达以到自己的交际目的。”(何兆然1997)
语境的创造主要在于说话人,就课堂教学而论,是教师在决定着交际的方式和走向,担负着创造语境的责任。可以说,创造一个恰当语境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因为一节课就是一篇故事,教师首先应该创造讲好这篇故事的背景也就是语境,就像为自己搭建表演的平台,方可展示自己的学识和才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评价教师的课上得好与不好,主要也是指的这个方面,例如一位教师是这样说明国际贸易过程的:
教师(以下简称教):“如果到农贸市场去买黄瓜(或任何其他商品),你首先做什么?”
学生(以下简称学):“问价钱。”
教:“卖家告诉你一元五角钱一斤,你会作何反应?”
学:“砍价。”
教:“双方同意了砍过的价格,你应该怎么办?”
学:“称重量,装起来。”
教:“然后呢?”
学:“付款。”
教:“然后呢?”
学:“拎走。”
教师总结如下:问价格用英语说就是enquiry,砍价是bargain,装起来是packing,付款是payment,拎走是transportation。
Hymes将情景语境细化为场景、角色、功能、意念、语体、重音、语调、语法、词汇和语言辅助手段,同时也提示了教师可用来创造课堂气氛应注意的环节和可利用的手段。“一个丰富的课堂才能带给学生心灵的自由飞翔,才能唤起学生创造的冲动,才能激发学生分享的内在需要。”(肖川 2005)可以说每位教师在上每一节课的时候,都在自觉不自觉地的创造语境,把这种创造变成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的行为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实践。
话语的歧义甚至说话人的表情都会创造不同的语境并在其中取得不同的效果,尤尔(1996)举例说明了这一点:“(I will see you later.)同一个言语行为就可以理解为一种预言, 一种允诺或一种警告。话语的不同分析代表了不同的言外施力。” 这一点对于教师认识自己在课堂中一言一行的重要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既要能顺应已有语境,又能创造语境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总结:本文从教学的视角对语境理论进行了概述并探讨了如何将其运用到课堂实践中去。语境的文化和情景意义决定了商务英语教学的两个方面:既要教、学语言知识又要教、学所学语言的文化,否则语言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而没有实际意义。语境的分类、顺应和创造就是个知己知彼的过程,为恰当的商务英语教学方法构建了理性的框架。
参考文献:
[1] George Yule. Pragmatics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束定芳主编. 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 [C].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3] 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4]《体验商务英语》改编组. 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3第二版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5] 外语界 [J].2004.1----6
[6] 中国外语 [J].2004.2. 2005.5.
[7] 江苏外语教学[J]. 2/2003
[8] 外语与外语教学 [J].2005.9.
[9] 外语教学[J].2005.5.
[10] 外语学刊[J].2005.2. 2006. 1.
[11] 外国语[J]1993. 3. 200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