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创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
【作者】 曾 洁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坪滩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整合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是幼儿成长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联合家长和社会共建,实现三大资源整合。
关键词:学前幼儿教育 教育环境 促进 创好
环境育人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策略。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学前幼儿,虽然他们年龄小,活动范围小,但同样需要家庭、幼儿园、社区是的三大环境的支撑。因此,仍然需要我们整合这三大环境的教育资源,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正如《幼儿园教育纲要》所指出的那样:“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作为学前教育的我们,要提高认识,创好教育环境,是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幼儿教育现实的需要,它能使教育优势互补,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让幼儿从这种特定的环境所经历的活动中承担的角色及交往的人际交系出发,协调相关的社会群体力量,统整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儿童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创好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快乐学习、幸福成长。
一、着力创好园内环境
幼儿学习的主要环境在幼儿园,创好园内环境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知道,园内环境既包括园内的硬件建设,也包括软环境。在硬环境方面,幼儿园要努力形成自己的保教特色,使教师的工作能充分体现幼教工作的社会价值,要求幼儿园要加强园内的硬件投资、配备好幼儿学习、活动需要各种设施设备,有能满足幼儿活动的场 地、教玩具,以及安全保护措施等。软环境是指幼儿活动区环境的创设、日常生活环境的创设和近期 教育主题相关环境的创设。在创设时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相应的活动区和日常生活环境,如小班的娃娃家、动物园、结构游戏区,中大班的表演、饲养、种植、制作、科学探索区等。虽然活动区的设置相对稳定,教师仍需要根据幼儿的能力、兴趣爱好、生活及活动的需要及时更换并调整区角相关内容与材料。同时还应根据近期的教育目标创设相关的环境。这些都是幼儿健康成长离不开的重要因素,是促进学生向往园内学习的良好手段。
二、鼓励家庭环境创建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生活场所,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在个性、社会性、智力发展和文化特征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每个幼儿都从自己家庭的生活中获得不同于他人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发展待人处事的能力以及语言等,这一切在幼儿入园后,仍然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幼儿园教育。所以家长与幼儿天然的联系使家长具有别人难以替代的优势,一旦家长与教师为着一个共同的目的携起手来,教育效果就将倍增。作为幼儿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家园合作的思想,本着尊重、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如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幼儿园向家长开放日,发放各种大量的家教杂志,请有关幼教专家讲座,举行家教知识竞赛。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情况,幼儿的伙食情况。共同商议,学前班或幼儿班的环境创设,重大举措、重大活动。各班不定期的欢迎家长,参加教育活动通过“家园联系栏”向家长介绍每周的教育要求和教学内容,让家长及时的直接的深入到具体的各个教育环节中,对家长好的经验、建议、意见、反馈、及时加予总结利用,推广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幼儿园要帮助家长树正确的教育观念,强化其“不仅是养育者,也是教育者的意识,及时的总结和推广家庭教育的先进经验,帮助家长解决疑难问题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教育方法、优化家庭环境。在我园城乡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不存在着不少错识观念,如:都偏智力、技能培养而轻社会性发展,认为幼儿的自我表达,与同伴交往、自我评价都是最不重要的,针对家长在育儿方面、过程上碰到的问题,可通过家访、家园栏、咨询活动、亲子游戏形式多样的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幼儿园还可以引导家长有效地进行观察、配合让家长深入教育过程,针对幼儿的个性帮助家长建立合理的科学的新的教育观念,使家园教育形成合力,进一步开拓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家长本身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家园沟通、目标一致、协同对幼儿进行教育,营造了一个家园共同关心幼儿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发挥社区教育优势
改变学前班或幼儿班封闭的格局除了与家庭合作之外,与其所处的社区结合也是必由之路。学前班或幼儿班是社区中的小环境,社区是社会大环境中与幼儿园关系最密切的一部分。幼儿园周围的社区是幼儿十分熟悉的地方,社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幼儿的成长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社区是社会的缩影,我们教师要把学前班或幼儿班所在的社会,即幼儿经常活动的社区环境创建好,把之作为幼儿参与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平台。实践中,我们要把学前班或幼儿班教育融入社区,并招募社区中热心人士参与幼儿园教育,建立园社的共育平台。幼儿园教育必须与社区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到共育的效果。首先,学前班或幼儿班要主动为社区提供服务,如社区内有的父母忙,未能按时接送孩子,可以增设晚托班;有的中午用餐困难,可以在幼儿园开设“学生小餐馆”,还可以为社区的新父母开展“0到3”幼儿保健护理知识讲座等等;这不仅为家长解除了后顾之忧,还扩大了幼儿园的影响力。幼儿园还可以带领幼儿在社区内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如:“美丽家园人人有责”的环保活动、“为爱伸出你的手”的献爱心活动等,不仅让幼儿得到教育,而且服务了社区。其次,社区中人力资源丰富,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创造适合幼儿发展的良好空间。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学前幼儿教育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的幼儿园内部的教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资源观,让学前幼儿教育跨越“围墙”,开发并发挥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最大功能,去探索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新模式,让幼儿成长获得良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范兰香,创设优良环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J].中国校外教育,2015年。
[2]黄琼琳,创设良好育人环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谈幼儿园室内物质环境的创设[J].广西教育,2001年。
[3]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及其理论构建[J].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关键词:学前幼儿教育 教育环境 促进 创好
环境育人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策略。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学前幼儿,虽然他们年龄小,活动范围小,但同样需要家庭、幼儿园、社区是的三大环境的支撑。因此,仍然需要我们整合这三大环境的教育资源,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正如《幼儿园教育纲要》所指出的那样:“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作为学前教育的我们,要提高认识,创好教育环境,是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幼儿教育现实的需要,它能使教育优势互补,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让幼儿从这种特定的环境所经历的活动中承担的角色及交往的人际交系出发,协调相关的社会群体力量,统整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儿童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创好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快乐学习、幸福成长。
一、着力创好园内环境
幼儿学习的主要环境在幼儿园,创好园内环境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知道,园内环境既包括园内的硬件建设,也包括软环境。在硬环境方面,幼儿园要努力形成自己的保教特色,使教师的工作能充分体现幼教工作的社会价值,要求幼儿园要加强园内的硬件投资、配备好幼儿学习、活动需要各种设施设备,有能满足幼儿活动的场 地、教玩具,以及安全保护措施等。软环境是指幼儿活动区环境的创设、日常生活环境的创设和近期 教育主题相关环境的创设。在创设时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相应的活动区和日常生活环境,如小班的娃娃家、动物园、结构游戏区,中大班的表演、饲养、种植、制作、科学探索区等。虽然活动区的设置相对稳定,教师仍需要根据幼儿的能力、兴趣爱好、生活及活动的需要及时更换并调整区角相关内容与材料。同时还应根据近期的教育目标创设相关的环境。这些都是幼儿健康成长离不开的重要因素,是促进学生向往园内学习的良好手段。
二、鼓励家庭环境创建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生活场所,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在个性、社会性、智力发展和文化特征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每个幼儿都从自己家庭的生活中获得不同于他人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发展待人处事的能力以及语言等,这一切在幼儿入园后,仍然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幼儿园教育。所以家长与幼儿天然的联系使家长具有别人难以替代的优势,一旦家长与教师为着一个共同的目的携起手来,教育效果就将倍增。作为幼儿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家园合作的思想,本着尊重、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如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幼儿园向家长开放日,发放各种大量的家教杂志,请有关幼教专家讲座,举行家教知识竞赛。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情况,幼儿的伙食情况。共同商议,学前班或幼儿班的环境创设,重大举措、重大活动。各班不定期的欢迎家长,参加教育活动通过“家园联系栏”向家长介绍每周的教育要求和教学内容,让家长及时的直接的深入到具体的各个教育环节中,对家长好的经验、建议、意见、反馈、及时加予总结利用,推广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幼儿园要帮助家长树正确的教育观念,强化其“不仅是养育者,也是教育者的意识,及时的总结和推广家庭教育的先进经验,帮助家长解决疑难问题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教育方法、优化家庭环境。在我园城乡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不存在着不少错识观念,如:都偏智力、技能培养而轻社会性发展,认为幼儿的自我表达,与同伴交往、自我评价都是最不重要的,针对家长在育儿方面、过程上碰到的问题,可通过家访、家园栏、咨询活动、亲子游戏形式多样的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幼儿园还可以引导家长有效地进行观察、配合让家长深入教育过程,针对幼儿的个性帮助家长建立合理的科学的新的教育观念,使家园教育形成合力,进一步开拓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家长本身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家园沟通、目标一致、协同对幼儿进行教育,营造了一个家园共同关心幼儿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发挥社区教育优势
改变学前班或幼儿班封闭的格局除了与家庭合作之外,与其所处的社区结合也是必由之路。学前班或幼儿班是社区中的小环境,社区是社会大环境中与幼儿园关系最密切的一部分。幼儿园周围的社区是幼儿十分熟悉的地方,社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幼儿的成长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社区是社会的缩影,我们教师要把学前班或幼儿班所在的社会,即幼儿经常活动的社区环境创建好,把之作为幼儿参与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平台。实践中,我们要把学前班或幼儿班教育融入社区,并招募社区中热心人士参与幼儿园教育,建立园社的共育平台。幼儿园教育必须与社区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到共育的效果。首先,学前班或幼儿班要主动为社区提供服务,如社区内有的父母忙,未能按时接送孩子,可以增设晚托班;有的中午用餐困难,可以在幼儿园开设“学生小餐馆”,还可以为社区的新父母开展“0到3”幼儿保健护理知识讲座等等;这不仅为家长解除了后顾之忧,还扩大了幼儿园的影响力。幼儿园还可以带领幼儿在社区内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如:“美丽家园人人有责”的环保活动、“为爱伸出你的手”的献爱心活动等,不仅让幼儿得到教育,而且服务了社区。其次,社区中人力资源丰富,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创造适合幼儿发展的良好空间。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学前幼儿教育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的幼儿园内部的教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资源观,让学前幼儿教育跨越“围墙”,开发并发挥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最大功能,去探索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新模式,让幼儿成长获得良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范兰香,创设优良环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J].中国校外教育,2015年。
[2]黄琼琳,创设良好育人环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谈幼儿园室内物质环境的创设[J].广西教育,2001年。
[3]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及其理论构建[J].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