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激发兴趣 快乐写作
【作者】 黄秀花
【机构】 忠县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一门知识的前提条件。”这句韵语十分透彻地说明了作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还会提高创造思维的能力,从而写出具有新意的文章。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在愉快、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作文,因此,教师应采取生活再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用充满情感的语言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让学生进入一种“我想写”、“我要写”的精神状态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写作过程看成是创造性的劳动,鼓励学生写作文时要放开手脚,让学生写想写的、熟悉的人、事、物、景,引导学生写出富有创意的作文。
二、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害怕作文的主要原因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即没有写作题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素材的积累,来自学生的生活实践,来自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来自广泛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叶圣陶先生有个生动的比喻:“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为了让生活的泉水不断地流向学生的笔端,笔者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自然现象,了解社会生活。同时,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文库。这样,学生感到有话可写,有内容可写,他们热爱生活的兴趣和写作兴趣都得到了发展。
三、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文时要说自己想说的话,而自己的心里话就应当是真实的,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有感染力和生命力。语文教育老前辈都是强调学生“要说自己想说的话”的。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目前,在学生的作文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虚假现象,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文是虚的,观点是强加的,情是浮泛的,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应付作文的同学身上,即使有些同学作文功底好,也没有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他们的作文即使极有文采,依然脱不了胡编乱造的弊端,因此难以打动人、感染人,在考试中难以获高分,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写作兴趣。
四、评改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评价要温和、善意,以鼓励为主。教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创新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生兴趣。
(2)评价标准要多元化。教师对全班的几十篇作文不能做统一要求,实行标准多元化。对那些视作文为一件痛苦事的同学,只要他的作文写真话,抒真情,表达出自己真实想法的,哪怕是一两句或一个片断,教师都要给予表扬,以增强自信心。
(3)批改方法要活,可采取小组互批互改,同桌互批互改,学生自批自改等多种形式批改作文。这不仅可以达到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目的,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同时,在参与评改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说出自己有创见性的意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五、创造条件,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学生对已经获得一定成就的事情容易产生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还会不断发展,形成某种爱好和能力。如果经过努力有了进步和提高,也会非常喜悦,并且信心增强,今后会更加努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表现自己的成就创造机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欢乐。比如:作文评讲课上当众朗读学生作文中的精彩片断;班级中开设优秀作文园地;把优秀作文编辑成月刊、班刊、校刊;推荐优秀作文投向报刊杂志;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各种作文竞赛活动。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给别人欣赏,就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写作文就成为一种爱好、一种力量。同时,其他的同学也会努力去学、去写,争取有一天自己的作品也被“发表”,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实践证明,只有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在不断取得成功的欢乐气氛中,激发和强化写好作文的内在动机,真正从“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的轨道上来,变被动为主动,这时,他们不再把作文当作一种苦恼,而是成为一种生活乐趣。
一、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在愉快、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作文,因此,教师应采取生活再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用充满情感的语言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让学生进入一种“我想写”、“我要写”的精神状态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写作过程看成是创造性的劳动,鼓励学生写作文时要放开手脚,让学生写想写的、熟悉的人、事、物、景,引导学生写出富有创意的作文。
二、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害怕作文的主要原因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即没有写作题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素材的积累,来自学生的生活实践,来自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来自广泛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叶圣陶先生有个生动的比喻:“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为了让生活的泉水不断地流向学生的笔端,笔者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自然现象,了解社会生活。同时,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文库。这样,学生感到有话可写,有内容可写,他们热爱生活的兴趣和写作兴趣都得到了发展。
三、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文时要说自己想说的话,而自己的心里话就应当是真实的,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有感染力和生命力。语文教育老前辈都是强调学生“要说自己想说的话”的。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目前,在学生的作文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虚假现象,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文是虚的,观点是强加的,情是浮泛的,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应付作文的同学身上,即使有些同学作文功底好,也没有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他们的作文即使极有文采,依然脱不了胡编乱造的弊端,因此难以打动人、感染人,在考试中难以获高分,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写作兴趣。
四、评改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评价要温和、善意,以鼓励为主。教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创新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生兴趣。
(2)评价标准要多元化。教师对全班的几十篇作文不能做统一要求,实行标准多元化。对那些视作文为一件痛苦事的同学,只要他的作文写真话,抒真情,表达出自己真实想法的,哪怕是一两句或一个片断,教师都要给予表扬,以增强自信心。
(3)批改方法要活,可采取小组互批互改,同桌互批互改,学生自批自改等多种形式批改作文。这不仅可以达到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目的,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同时,在参与评改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说出自己有创见性的意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五、创造条件,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学生对已经获得一定成就的事情容易产生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还会不断发展,形成某种爱好和能力。如果经过努力有了进步和提高,也会非常喜悦,并且信心增强,今后会更加努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表现自己的成就创造机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欢乐。比如:作文评讲课上当众朗读学生作文中的精彩片断;班级中开设优秀作文园地;把优秀作文编辑成月刊、班刊、校刊;推荐优秀作文投向报刊杂志;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各种作文竞赛活动。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给别人欣赏,就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写作文就成为一种爱好、一种力量。同时,其他的同学也会努力去学、去写,争取有一天自己的作品也被“发表”,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实践证明,只有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在不断取得成功的欢乐气氛中,激发和强化写好作文的内在动机,真正从“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的轨道上来,变被动为主动,这时,他们不再把作文当作一种苦恼,而是成为一种生活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