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技工院校“四融 五位 三育”一体劳动教育体系研究

【作者】 向 泉

【机构】 重庆万州技师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从技工院校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教学模式,对新时代技工院校劳动教育体系进行研究,全面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培育和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会劳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技工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研究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辛勤劳动、成熟劳动、创造性劳动”。
  技工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应以教育为导向,以德育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生活和生存技能,增强热爱劳动的情感和诚实劳动的意识,提高劳动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本文从组织管理、保障机制、设施设备、课程体系、实践活动、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构建合理、科学、有效的“四融、五位、三育”(四融“即融入课程、融入实训实习、融入家庭、融入社会,五位即任课教师、班主任、家庭、社会、企业多方参与,三育即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一体劳动教育体系。
        一、组织管理架构明确
  学校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建立在党委领导下的书记校长双组长的劳动教育领导工作小组。领导工作小组是学校劳动教育的核心,由校领导组成,负责指导和监督劳动教育工作。
  在领导工作小组下设劳动教育办公室,由教务处、学生处、实训处和各系负责人组成,负责学校劳动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实施,制定建设方案、年度计划,组建、培训和管理一支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劳动教育教师团队,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组织各种劳动教育活动,对全校劳动教育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根据评估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保障机制健全合理
  (一)制度保障
  建立领导调研和巡查制度。劳动教育领导工作小组和教师团队开展调研和召开劳动教育教学研讨会,不定期巡查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解决劳动教育教学问题,形成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不断完善和规范劳动教育功能教室、劳动设备和工具的使用制度。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活动报备制度,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意外事件应急制度。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学业评价和班级学期考核中,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
  (二)课时保障
  各专业优化课程设置,每个教学班每周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每学年不少于16学时;结合技工院校特点,将劳动教育融入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课程中,做到文化育人。融入专业实训实习中,各专业实训实习课不低于专业课的50%,做到实践育人。学校开展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周”,做到活动育人。自理劳动、家庭劳动、班级劳动、节日教育、活动教育、课堂实训等,通过不同层面的教育,真正实现“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的“三育”教育体系。
  同时,建立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保证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充实劳动教育活动。首先,校内除实训室,学校在超市、食堂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绿化带、花坛草坪、公共区域,由学生负责卫生保洁工作;学校自建农场,每学期安排不同班级进行农作物耕种体验。其次,通过建立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一是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社会实践锻炼;二是参加公益性劳动,比如:到社区、到敬老院进行公益性服务。
  (三)师资保障
  学校建立一支劳动教育专兼任教师队伍,聘请校外劳动实践专家,学校全体班主任参与指导学生劳动教育。同时,积极带动和鼓励家庭、社会和企业参与,形成任课教师、班主任、家庭、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五位”劳动教育模式。
  1.加强师资培训。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劳动教育知名专家进行师资培训,派送教师外出参加相关培训,提高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2.建立区域性师资联盟。建立师资库,整合师资资源。
  3.充分发挥班主任和家长的教育作用。班主任教育学生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要勤奋踏实,努力向上,热爱劳动,积极进取,同时,与家长及时沟通,宣传劳动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要求家长作为孩子在家的老师,协助学校开展好劳动教育,督促学生养成热爱劳动、自觉劳动的好习惯,将学生自理劳动与家庭劳动有机结合。
  4.企业师傅指导,加强校企合作。学生除专业实训外,可以去企业对应的岗位进行实践锻炼,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对接。
  5.聘请劳动模范、技能大赛、大国工匠、企业专家深入实训老师教育过程、开展专题讲座、指导技能比赛。
  (四)设备保障
  技工院校学生以技能学习和技能训练为主,因此,学校应保证充足的专业劳动教育设备、实训工具和耗材,足够的生产劳动技术功能教室和生活劳动技术功能教室。
  (五)经费保障。
        学校建立劳动教育经费管理制度。通过自筹、预算拨款、申请财政资助等方式,从设施设备、师资培训、实训耗材、劳动教育基地等方面满足劳动教育的经费需求。专款专用,依法合规,确保经费使用合理有效。
        三、劳动场所涉及面广
  劳动教育场所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校内劳动场所主要包括各专业的实训室、教室、公共区域、寝室、食堂、超市、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等,全方位开展劳动教育;校外劳动场所主要有社区、敬老院、校外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基地,争取到企业和社会的支持,同时要求家庭在寒暑假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和适当的生产实践劳动、服务性劳动。
  四、课程体系构建科学
  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校类型教育不同学段的实际情况,开展劳动教育必修课+劳动教育选修课+校内实训课+校外实习课+主题讲座等多样化的劳动课程,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劳动实际、日常生活实际、专业实际,突出实践性、职业性和科学性,形成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全过程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见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图)。






  五、劳动实践活动组织有效
  学校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和职业体验,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做到实践育人和活动育人。
  1.生活实践 :技工院校学生绝大数是住校生,要求学生每天参与寝室、教室的扫除和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劳动实践;寒暑假要求学生在家里开展“做饭、洗碗、洗衣服、做大扫除、收拾房间、参加田间劳作”等家务劳动活动。
  2.生产实践 :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不低于专业课50%的实训实习课(实训课+顶岗实习),学生积极参与职业体验、生产实践和服务性实践活动。同时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周”实践活动。
  3.社会服务实践:学校组织学生常年开展志愿者服务,包括社区、敬老院、街道等公益性社会服务实践活动。
  六、劳动教育评价多元化
  评价是推动劳动教育体系改革、提高劳动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评价项目、评价要素和评价主体都多元化,将线上评价和线下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家长、企业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多维度、多元化实现全方位评价。
  (一)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学业评价,其评价结果作为学生评先、评优和能否毕业的重要根据之一。
  (二)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范围,每学期的学生学业评价结果是衡量学生与否到达课程培养目的规定的重要根据。
  (三)学校将学生劳动教育情况纳入学期班级评优评先的重要考核指标。
  技工院校加强劳动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技能成才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技工院校要有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夯实劳动教育责任,将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学校、家庭、社会联动的劳动教育机制。
  将劳动融入课程、融入实训实习、融入家庭、融入社会;调动任课教师、班主任、家庭、社会、企业多方参与,最终实现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目的,形成“四融、五位、三育”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通过劳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向泉,工作单位:重庆万州技师学院,研究方向:通用职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