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科学家精神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路径探究
【作者】 王林林
【机构】 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科学家精神融入高中地理教学是传承我国科学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科学家精神,以科学家的“发现科研契机——钻研科研过程——分析科研结果——协调人地关系”为主线,讲好科学家故事。基于此,本文从科学家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育人精神出发,将其与立德树人、地理核心素养、高考考向相结合,设计高中地理教学中“一境到底”融入科学家精神的实践路径及教学案例,以期为科学家精神融入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基本思路。
关键词:科学家精神;高中地理;一境到底;路径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如何弘扬科学家精神,把科学家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精神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地理学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将科学家精神与中学地理教学高度融合,让地理核心素养与其独特的育人价值落地生根,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地理教学以融入科学家的某项科研成果为案例,服务于教学中的某个重难点的突破,从而达到科学家精神与地理教学的融合。鲜见地理教学中融入科学家研究过程,将其“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育人精神”[1]与地理课堂的高度融合,因此,本文基于高中地理教材、本土地理、高考真题,将其中蕴含的科学家精神融入地理课堂,以期为高中地理课堂践行“立德树人”提供一些思路。
一、 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科学奖精神初探
1.科学家精神与立德树人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征程中,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经历了科学救国、科研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非凡旅程。老一辈的科学家们在进行国家基础建设的同时,不忘初心,始终坚持科学研究。科学家精神承载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任,传递着“坚决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奋斗号角,成为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的宝贵资源。科学家精神孕育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集智取关、团结协作等不朽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特质与当代高中地理教学的育人价值观高度契合,有利于提升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选取与高中地理课程相关的科学家精神素材,更有利提升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认识,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高中地理课程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有效载体。
2.科学家精神与核心素养
地理学的科学价值、社会价值、育人价值与科学家精神中的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协同精神不谋而合。在教学中,将地理知识与科学家“发现科研契机——钻研科研过程——分析科研结果——协调人地关系”的科研历程相结合,无不体现着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2],学生通过知识而深入知识的背后,寻找能力形成和品格养成的元素与逻辑,在对知识的习得中形成能力,养成科学家精神所蕴含的品格,发展核心素养。
3.科学家精神与高考考向
地理高考命题始终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有机融入试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从而更好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高考作为链接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枢纽,是落实教育育人价值的重要载体,因此,高考地理试题选取体现时代精神的素材,科学家精神正是这一素材之一,如2015年新课标文综Ⅰ卷37题“青藏铁路热棒技术”,基于青藏铁路这一伟大工程,以科学研究成果“低温热棒”为切入点,考察热棒的工作原理过程,无不渗透着科学家的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
二、 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科学家精神实践
1.科学家精神与高中地理融合的路径
科学家精神融入地理教学的本质是从地理视角认识科学家研究生平、感悟科学家精神。为保证教学突出地理学科的本质,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选取与科学家精神相关的案例,能够结合科学家研究历程“一境到底”式设计教学,具体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 一境到底”式地理教与科学家精神的融合的路径
(1) 教科书中蕴含的科学家精神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地球表层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与对人类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自然、人文科学密切相关,地球上内部圈层、外部圈层之间的整体性、差异性决定了地球上千姿百态的地貌、变化万千的天气、景色各异的景观等,而这些又无不影响着人类活动,故地理教科书中的每个地理知识无不映射着科学家创新、实践、奉献的科学家精神。因此,本文以201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 必修1》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列举各章节知识与科学家精神的关联点,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教科书中蕴含的科学家精神(以2019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 必修1》)
(2) 本土地理中蕴含的科学家精神
高中地理教学承担着本土教育的使命,是本土教育的最佳媒介。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融入本土地理中所体现的科学家精神,既有利于增强教育的育人价值,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4]。利用本土地理中的科学家研究历程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将科学家精神引入课堂之前,首先要考虑其适宜性,即与学生、教材、课标、核心素养的契合度;其次还要考虑本土科学家案例是否具备连贯性和典型性等特点,以便课堂设置层次化问题和有效地学习任务。依据这些契合度和特点,教师需要查阅权威性的文章,如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对本土科学家案例给予专业性的描述,从而实现科学家精神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教学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用本土科学家案例,要特别强调“区域认知”这一关键信息,从而使学生能够对区域认知方面的异同性、地理时空角度较大尺度的规律性、较小尺度的特殊性辩证识别,且均能够用地理思维去解决相关地理问题。此外,本土科学家案例式教学还应遵循从“课堂”走向“实践”这一过程,让学生在真实的地理和环境中,提高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地感受到家乡的地理环境与家乡地理学家、家乡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增强人地协调观念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文献资源中蕴含的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是几代科学家群体的成长与中国科技发展的实践同频共振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蕴含了长期科学研究中积淀的科学规范,体现了科学家浓厚的家国情怀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比起现在丰富且复杂的网络环境,从专业文献中获取科学家科研工作的研究区域、研究背景、研究创新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更加具有可信度,加之新高考题源有诸多出自专业文献,故地理教师多关注和高中地理知识相关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并将其中蕴含的科学家精神融入地理教学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锻炼学生从时空尺度综合分析影响某种地理现象的因素,让课本知识与科学、生活实践相结合,为学生的终生科学研究初探路径。
2.融合科学家精神与课程内容设计“一境到底”教学
构建基于科学家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的一般思路是:第一,结合教学内容和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第二,根据学情和时政热点,选择基于科学家精神的地理情境;第三,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层次化驱动性问题;第四,根据课程目标和驱动性问题,设计并开展学生课堂及课外活动。本文以201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 必修1》中的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历史》为例,以刘东生先生的研究生平为切入点,将科学家精神与课本知识相融合,以层次化问题为驱动,“一境到底”式将科学家精神渗透到地理教学中[3]。
(1)课前预习环节(见表2)
表2 课前预习环节教学设计
(2)新课导入环节(见表3)
表3 新课导入环节教学设计
(3)新课讲授环节(见表4)
表4新课讲授环节教学设计
(4)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环节(见表5)
表5课堂总结评价和实践作业设计
三、 结语
科学家精神融入高中地理教学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更是为培养“四有”新人而植根榜样人物的最佳切入点。将科学家的研究生涯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科学家精神与教学重难点的再开发,组织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科学家案例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感悟并体会科学家精神,既符合新课标中所要求的情境式问题教学,又让核心素养在地理教学中落地生根,更有利于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科研精神。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教学中提到的科学家进行地理研学实践,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悟科学家精神与地理学习的高度融合。
参考文献:
[1]本报评论员.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N].人民日报,2020-09-15(001).DOI:10.28655/n.cnki.nrmrb.2020.008988.
[2]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2018,(11),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69-70.
[3]梁倩雯,贾艳红,陈创等.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地理情境教学设计探究——以人教版“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17):59-62.
[4]余平,张蕾,石培军.融合本土教学资源,培育地理核心素养——例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的编写[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23):26-29.
[5]王颖.科学建树贡献终生——纪念刘东生院士[C]//纪念刘东生院士.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2009:2.
[6]张宗祜.怀念刘东生先生逝世一周年[C]//纪念刘东生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2009:2.
作者简介:王林林,硕士研究生,高中地理一级教师,曾获西安市微课大赛二等奖、碑林区微课大赛一等奖、碑林区优质课大赛二等奖等奖项。
①课题项目:陕西省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3规划课题。
关键词:科学家精神;高中地理;一境到底;路径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如何弘扬科学家精神,把科学家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精神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地理学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将科学家精神与中学地理教学高度融合,让地理核心素养与其独特的育人价值落地生根,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地理教学以融入科学家的某项科研成果为案例,服务于教学中的某个重难点的突破,从而达到科学家精神与地理教学的融合。鲜见地理教学中融入科学家研究过程,将其“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育人精神”[1]与地理课堂的高度融合,因此,本文基于高中地理教材、本土地理、高考真题,将其中蕴含的科学家精神融入地理课堂,以期为高中地理课堂践行“立德树人”提供一些思路。
一、 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科学奖精神初探
1.科学家精神与立德树人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征程中,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经历了科学救国、科研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非凡旅程。老一辈的科学家们在进行国家基础建设的同时,不忘初心,始终坚持科学研究。科学家精神承载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任,传递着“坚决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奋斗号角,成为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的宝贵资源。科学家精神孕育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集智取关、团结协作等不朽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特质与当代高中地理教学的育人价值观高度契合,有利于提升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选取与高中地理课程相关的科学家精神素材,更有利提升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认识,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高中地理课程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有效载体。
2.科学家精神与核心素养
地理学的科学价值、社会价值、育人价值与科学家精神中的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协同精神不谋而合。在教学中,将地理知识与科学家“发现科研契机——钻研科研过程——分析科研结果——协调人地关系”的科研历程相结合,无不体现着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2],学生通过知识而深入知识的背后,寻找能力形成和品格养成的元素与逻辑,在对知识的习得中形成能力,养成科学家精神所蕴含的品格,发展核心素养。
3.科学家精神与高考考向
地理高考命题始终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有机融入试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从而更好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高考作为链接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枢纽,是落实教育育人价值的重要载体,因此,高考地理试题选取体现时代精神的素材,科学家精神正是这一素材之一,如2015年新课标文综Ⅰ卷37题“青藏铁路热棒技术”,基于青藏铁路这一伟大工程,以科学研究成果“低温热棒”为切入点,考察热棒的工作原理过程,无不渗透着科学家的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
二、 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科学家精神实践
1.科学家精神与高中地理融合的路径
科学家精神融入地理教学的本质是从地理视角认识科学家研究生平、感悟科学家精神。为保证教学突出地理学科的本质,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选取与科学家精神相关的案例,能够结合科学家研究历程“一境到底”式设计教学,具体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 一境到底”式地理教与科学家精神的融合的路径
(1) 教科书中蕴含的科学家精神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地球表层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与对人类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自然、人文科学密切相关,地球上内部圈层、外部圈层之间的整体性、差异性决定了地球上千姿百态的地貌、变化万千的天气、景色各异的景观等,而这些又无不影响着人类活动,故地理教科书中的每个地理知识无不映射着科学家创新、实践、奉献的科学家精神。因此,本文以201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 必修1》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列举各章节知识与科学家精神的关联点,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教科书中蕴含的科学家精神(以2019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 必修1》)
(2) 本土地理中蕴含的科学家精神
高中地理教学承担着本土教育的使命,是本土教育的最佳媒介。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融入本土地理中所体现的科学家精神,既有利于增强教育的育人价值,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4]。利用本土地理中的科学家研究历程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将科学家精神引入课堂之前,首先要考虑其适宜性,即与学生、教材、课标、核心素养的契合度;其次还要考虑本土科学家案例是否具备连贯性和典型性等特点,以便课堂设置层次化问题和有效地学习任务。依据这些契合度和特点,教师需要查阅权威性的文章,如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对本土科学家案例给予专业性的描述,从而实现科学家精神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教学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用本土科学家案例,要特别强调“区域认知”这一关键信息,从而使学生能够对区域认知方面的异同性、地理时空角度较大尺度的规律性、较小尺度的特殊性辩证识别,且均能够用地理思维去解决相关地理问题。此外,本土科学家案例式教学还应遵循从“课堂”走向“实践”这一过程,让学生在真实的地理和环境中,提高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地感受到家乡的地理环境与家乡地理学家、家乡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增强人地协调观念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文献资源中蕴含的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是几代科学家群体的成长与中国科技发展的实践同频共振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蕴含了长期科学研究中积淀的科学规范,体现了科学家浓厚的家国情怀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比起现在丰富且复杂的网络环境,从专业文献中获取科学家科研工作的研究区域、研究背景、研究创新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更加具有可信度,加之新高考题源有诸多出自专业文献,故地理教师多关注和高中地理知识相关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并将其中蕴含的科学家精神融入地理教学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锻炼学生从时空尺度综合分析影响某种地理现象的因素,让课本知识与科学、生活实践相结合,为学生的终生科学研究初探路径。
2.融合科学家精神与课程内容设计“一境到底”教学
构建基于科学家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的一般思路是:第一,结合教学内容和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第二,根据学情和时政热点,选择基于科学家精神的地理情境;第三,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层次化驱动性问题;第四,根据课程目标和驱动性问题,设计并开展学生课堂及课外活动。本文以201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 必修1》中的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历史》为例,以刘东生先生的研究生平为切入点,将科学家精神与课本知识相融合,以层次化问题为驱动,“一境到底”式将科学家精神渗透到地理教学中[3]。
(1)课前预习环节(见表2)
表2 课前预习环节教学设计
(2)新课导入环节(见表3)
表3 新课导入环节教学设计
(3)新课讲授环节(见表4)
表4新课讲授环节教学设计
(4)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环节(见表5)
表5课堂总结评价和实践作业设计
三、 结语
科学家精神融入高中地理教学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更是为培养“四有”新人而植根榜样人物的最佳切入点。将科学家的研究生涯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科学家精神与教学重难点的再开发,组织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科学家案例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感悟并体会科学家精神,既符合新课标中所要求的情境式问题教学,又让核心素养在地理教学中落地生根,更有利于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科研精神。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教学中提到的科学家进行地理研学实践,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悟科学家精神与地理学习的高度融合。
参考文献:
[1]本报评论员.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N].人民日报,2020-09-15(001).DOI:10.28655/n.cnki.nrmrb.2020.008988.
[2]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2018,(11),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69-70.
[3]梁倩雯,贾艳红,陈创等.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地理情境教学设计探究——以人教版“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17):59-62.
[4]余平,张蕾,石培军.融合本土教学资源,培育地理核心素养——例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的编写[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23):26-29.
[5]王颖.科学建树贡献终生——纪念刘东生院士[C]//纪念刘东生院士.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2009:2.
[6]张宗祜.怀念刘东生先生逝世一周年[C]//纪念刘东生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2009:2.
作者简介:王林林,硕士研究生,高中地理一级教师,曾获西安市微课大赛二等奖、碑林区微课大赛一等奖、碑林区优质课大赛二等奖等奖项。
①课题项目:陕西省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3规划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