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制约学校课余训练的主要因素与对策
【作者】 许 鹏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受升学与就业压力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不少学校教育仍然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学校素质教育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造成学校体育教育在各地域发展不平衡,相当部分学校的课余训练工作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回流状态。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有任责和义务在各级体育职能部门的管理和指导下,克服制约学校课余训练中的诸多因素,努力创造适合本校课余训练的条件与环境,使处在体育事业金字塔尖的基层竞技体育得以更加灿烂、辉煌。
一、影响学校课余训练的主要因素
课余训练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催化剂,可以给学校体育活动带来许多积极因素。近几年来,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在奥运大赛中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并不代表我国的人口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就青少年的平均身高、体质测试的量化指标和全国的平均寿命比较远低于日本。群众健身活动虽也搞的如火如荼,但最根本的学校体育教育却没有质的变化,特别是学校课余训练的地位和作为受到人们的质疑,因此,我们不得不反思学校体育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影响课余训练的因素有哪些?
1、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体育人才的就业与发展是当前课余训练中的最大障碍,虽说优秀运动员的社会地位与价值受到众人的尊敬与仰慕,但在全国只是少数人,相当部分基层优秀体育人才很难找到合适的出路,造成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对学校课余训练意识的淡化。可以说这是目前学校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相抵触,使外部因素(人才培养制度)与内部因素(学生学习目的)相叠加共同造成了课余训练中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2、学校课余训练制度实施不到位
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各类制度,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由于管理者与执行者在实施过程中受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建立的制度对事业的发展产生不了质的影响。如课余训练制度中的考勤与考绩一不到位,课余训练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教师的敬业精神在多种不利环境和社会价值取向中自我淡化,使相关制度仅成了检查验收的资料。
3、学校体育竞赛杠杆不得力
学校系统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在相当部分地域处于常规状态或流于形式,。从竞赛内容、赛前训练、组织过程、后期影响等方面处于应付状态,造成竞赛项目老化,竞赛形式陈旧、竞赛成绩低下、竞赛兴趣淡化,体育竞赛失去应有的功能。
4、课余训练体制不协调
不少地区的课余训练缺少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训练体制,由于升学体制的诸多因素,造成运动员流失。基层少年体校的业余训练的项目单调,缺少必需人力物力,且办学体制、管理过程、人才生源与文化学习是少年体校办学的难点,少年体校业余训练与学校课余训练的优势不能互补,定点小学训练内容的布局与中学课余训练缺少衔接过程。其主要问题是当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办学指导思想与力度。
5、社会环境不给力
当前,影响学校课余训练的外部环境,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受升学与就业压力的影响较大,为健康而锻炼身体的人越来越多,为竞技运动而刻苦训练的人越来越少。二是受社会、学校、家长的制约因素较多,如就业的质量、文化学习与管理及独生子女等。三是受学生的自主意识与目标追求不明确,造成社会的大环境不给力。
二、完善课余训练的主要对策
1、建立广泛的体育人才输送途径
体育人才的输送取决于人才的挖掘与初期的培养,人才的培养需要良性的社会环境与教师或教练员的敬业精神,而人才的输送需要建立广泛渠道与机制。近年来大学与社会体育职业俱乐部之间体育竞赛活动搞的如火如荼,需要大量的体育人才,因此,中小学应依据本地区的特点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形成有目标追求的、部局合理的、传统运动项目的体育人才。 使中小学体育人才招生形成梯队,使中学与大学之间建立畅通的输送平台,使中小学、基层体校培养的体育人才真正成为专业队的优秀人才,扩大社会对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影响力。
2、深化学校体育竞赛的杠杆机制
学校课余训练正常处于一种应赛训练,学校体育竞赛的运动项目与学校组队训练的内容直接相关,可以说学校系统组织的运动竞赛项目的走向对课余训练形成杠杆机制。另一方面,学校体育竞赛的系列化与规范化,体育竞赛的改革与创新,体育竞赛的效果与学校素质教育的联动,是强化学校课余训练的基本途径。只有使运动竞赛成绩与学生的个体发展、学校教育工作的考绩相关联,才能使学校课余训练持续发展。
3、强化学校课余训练考核机制
考核机制重点强化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主管部门对学校课余训练的队伍建设、规章制度、训练时间、运动成绩的行政管理、指导与专项检查。二是学校对课余训练的目标达成、实施要求、常规检查与保障机制。三是教师对课余训练的队员选材、训练方法、训练态度、阶段目标,建立正常的自我反思机制。
4、完善学校与地方体校人才培养的协调机制
学校与地方体校课余训练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发展体育事业,培养体育人才为目的。基层体育人才的培养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年龄段(小学、初中、高中),基层体校主要以小学为主,但又不能覆盖人才培养全部,因此,应建立以体校训练为中心,按运动项目分类在小学布点,逐步完善育人基地,体校应承担培养人才的统筹与训练指导。二是体校、定点小学与定点初中挂勾,初中与普通高中的高水平运动队形成生源衔接,通过层层选拔与基础训练,进一步使体育人才的培养机制相对稳定。三是与高级体校、专业运动队形成输送机制,使特长能力强、可塑性较大的优秀体育苗子在更好条件与环境中得到发展。
5、展望课余训练的多元化
现代社会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已成为我国各项领域发展的主流。中学课余训练应把握时机,积极投入到改革的浪潮中,使课余训练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只有课余训练目标的多元化才能使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走上多元化的道路。只有课余训练方法的多元化,才能使学校课余训练沿着科学的轨道稳步发展,只有体育竞赛的多元化,才能使学校课余训练富有生命力。
总之、各校需要寻求一条自身发展的道路,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以为国家培养优秀体育人才为目标。
一、影响学校课余训练的主要因素
课余训练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催化剂,可以给学校体育活动带来许多积极因素。近几年来,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在奥运大赛中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并不代表我国的人口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就青少年的平均身高、体质测试的量化指标和全国的平均寿命比较远低于日本。群众健身活动虽也搞的如火如荼,但最根本的学校体育教育却没有质的变化,特别是学校课余训练的地位和作为受到人们的质疑,因此,我们不得不反思学校体育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影响课余训练的因素有哪些?
1、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体育人才的就业与发展是当前课余训练中的最大障碍,虽说优秀运动员的社会地位与价值受到众人的尊敬与仰慕,但在全国只是少数人,相当部分基层优秀体育人才很难找到合适的出路,造成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对学校课余训练意识的淡化。可以说这是目前学校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相抵触,使外部因素(人才培养制度)与内部因素(学生学习目的)相叠加共同造成了课余训练中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2、学校课余训练制度实施不到位
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各类制度,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由于管理者与执行者在实施过程中受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建立的制度对事业的发展产生不了质的影响。如课余训练制度中的考勤与考绩一不到位,课余训练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教师的敬业精神在多种不利环境和社会价值取向中自我淡化,使相关制度仅成了检查验收的资料。
3、学校体育竞赛杠杆不得力
学校系统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在相当部分地域处于常规状态或流于形式,。从竞赛内容、赛前训练、组织过程、后期影响等方面处于应付状态,造成竞赛项目老化,竞赛形式陈旧、竞赛成绩低下、竞赛兴趣淡化,体育竞赛失去应有的功能。
4、课余训练体制不协调
不少地区的课余训练缺少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训练体制,由于升学体制的诸多因素,造成运动员流失。基层少年体校的业余训练的项目单调,缺少必需人力物力,且办学体制、管理过程、人才生源与文化学习是少年体校办学的难点,少年体校业余训练与学校课余训练的优势不能互补,定点小学训练内容的布局与中学课余训练缺少衔接过程。其主要问题是当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办学指导思想与力度。
5、社会环境不给力
当前,影响学校课余训练的外部环境,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受升学与就业压力的影响较大,为健康而锻炼身体的人越来越多,为竞技运动而刻苦训练的人越来越少。二是受社会、学校、家长的制约因素较多,如就业的质量、文化学习与管理及独生子女等。三是受学生的自主意识与目标追求不明确,造成社会的大环境不给力。
二、完善课余训练的主要对策
1、建立广泛的体育人才输送途径
体育人才的输送取决于人才的挖掘与初期的培养,人才的培养需要良性的社会环境与教师或教练员的敬业精神,而人才的输送需要建立广泛渠道与机制。近年来大学与社会体育职业俱乐部之间体育竞赛活动搞的如火如荼,需要大量的体育人才,因此,中小学应依据本地区的特点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形成有目标追求的、部局合理的、传统运动项目的体育人才。 使中小学体育人才招生形成梯队,使中学与大学之间建立畅通的输送平台,使中小学、基层体校培养的体育人才真正成为专业队的优秀人才,扩大社会对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影响力。
2、深化学校体育竞赛的杠杆机制
学校课余训练正常处于一种应赛训练,学校体育竞赛的运动项目与学校组队训练的内容直接相关,可以说学校系统组织的运动竞赛项目的走向对课余训练形成杠杆机制。另一方面,学校体育竞赛的系列化与规范化,体育竞赛的改革与创新,体育竞赛的效果与学校素质教育的联动,是强化学校课余训练的基本途径。只有使运动竞赛成绩与学生的个体发展、学校教育工作的考绩相关联,才能使学校课余训练持续发展。
3、强化学校课余训练考核机制
考核机制重点强化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主管部门对学校课余训练的队伍建设、规章制度、训练时间、运动成绩的行政管理、指导与专项检查。二是学校对课余训练的目标达成、实施要求、常规检查与保障机制。三是教师对课余训练的队员选材、训练方法、训练态度、阶段目标,建立正常的自我反思机制。
4、完善学校与地方体校人才培养的协调机制
学校与地方体校课余训练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发展体育事业,培养体育人才为目的。基层体育人才的培养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年龄段(小学、初中、高中),基层体校主要以小学为主,但又不能覆盖人才培养全部,因此,应建立以体校训练为中心,按运动项目分类在小学布点,逐步完善育人基地,体校应承担培养人才的统筹与训练指导。二是体校、定点小学与定点初中挂勾,初中与普通高中的高水平运动队形成生源衔接,通过层层选拔与基础训练,进一步使体育人才的培养机制相对稳定。三是与高级体校、专业运动队形成输送机制,使特长能力强、可塑性较大的优秀体育苗子在更好条件与环境中得到发展。
5、展望课余训练的多元化
现代社会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已成为我国各项领域发展的主流。中学课余训练应把握时机,积极投入到改革的浪潮中,使课余训练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只有课余训练目标的多元化才能使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走上多元化的道路。只有课余训练方法的多元化,才能使学校课余训练沿着科学的轨道稳步发展,只有体育竞赛的多元化,才能使学校课余训练富有生命力。
总之、各校需要寻求一条自身发展的道路,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以为国家培养优秀体育人才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