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浅析
【作者】 王振平
【机构】 沿山镇尤溪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中上现成的结论,而是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不是学生不加咀嚼地接纳老师灌输的知识,而是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的过程。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有效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不深,知识积累有限,他们的学习应是建立在充分自主的基础上的有效合作和适度探究。
一、课题的概述
什么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从课程论的角度看,它是语文课程的一项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从教学论视角看,它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一种重要的全新的教学理论下的教学方法;从学习论的视角看,它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种高水平的方式。概而言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体习得语言文化学习和毕生发展的基础,小学中年级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的培养方法,它有利于学生提高语文学科的学习成绩。本课题立足于研究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研究语文教学,同时结合语文课程设置、教材结构、教学安排,来构建学科学习策略、知识目标、教学方法及实施途径
二、充分自主,引导发现
1、充分自读
充分自读就是让学生在读书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的过程。所以,教师首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把课文读对、读顺、读好,这是意义建构的前提和基础。然后,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之后,读不懂的要主动思考、查找资料、处理信息、合作交流。第三是勾画圈点评注,寻找疑点,发现问题。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拔,对自读中可能遇到的疑难事先要有所估计,再有意识地去关注、去倾听、去引导,保证自读的力度、深度和效度。特别是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个别培植。
2、充分质疑
当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自读中的困难时,就会产生疑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围绕课文题目、课中文字、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课中结尾等质疑(要求学生提问不要重复)。但由于个体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水平高低各不相同,而且具有明显的个性倾向。然而有一点是共同的:这些问题已成为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障碍。让学生提出来,师生共同疏理,浅显的可由学生直接回答;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而学生又难以回答的,由教师作恰当的解释;对由价值且指向教学目标和重点的问题,可作为进一步合作、探究的目标。如果学生的问题提不到点子上,教师要进一步启疑,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重点、难点上,让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有效合作,引导共享
1、有效组合
有效合作,首先必须有效组合。①在小组建构中,要对优、中、差学生进行合理搭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有利于组间竞争,激发合作冲动。②推荐并培训好组长,小组成员分好工。小组成员轮流担任以上角色并积极参与交流。③对研究内容和方式都要进行有效安排和选择,使之合理和最佳。
2、有效互动
讨论和对话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是获得有效知识意义建构的重要方法。教学活动是在学习者的讨论和对话中自然地展开的,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学生以各种形式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积极地与教师及其他学生进行广泛的对话。但讨论和对话不是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机械的不需思考的问答,而是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对知识和经验的灵活应用;不是对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学习者基于自已的经验所产生的不同建构之间的相互碰撞;不是漫无边际的闲聊,而是师生双方都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方向有主题的活动。
四、适度探究 引导发展
1、适度研读
在学生充分自读、质疑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疏理问题以后,往往把一些信息量大、触及文本重点、难点而又有一定思维强度的问题作为研读专题。或自读感悟,或小组互动,或全班合作。供学生研读的问题难度要适当,以达到一种“跳起来摘桃子”的境界。
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研读,要最大限度地唤醒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然而,我们必须明白,探究虽要看结果,但更注重过程。语文教学要求适度研读,回归作品欣赏、阅读理解的固有真义。
2、适度求异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答案并非一个,所以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启迪智慧,多维度、多方位去探究、去追求与众不同的答案。面对学生学习的多元反应,教师要善于引导,因为学生的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他们的生活经验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对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可能是积极健康的,也可能是消极不健康的。
因此,笔者以为求异不宜过多、过滥,贵为适度,这个度如何把握,关键要看是否有价值,是否有利于促进课堂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有效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不深,知识积累有限,他们的学习应是建立在充分自主的基础上的有效合作和适度探究。
一、课题的概述
什么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从课程论的角度看,它是语文课程的一项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从教学论视角看,它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一种重要的全新的教学理论下的教学方法;从学习论的视角看,它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种高水平的方式。概而言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体习得语言文化学习和毕生发展的基础,小学中年级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的培养方法,它有利于学生提高语文学科的学习成绩。本课题立足于研究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研究语文教学,同时结合语文课程设置、教材结构、教学安排,来构建学科学习策略、知识目标、教学方法及实施途径
二、充分自主,引导发现
1、充分自读
充分自读就是让学生在读书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的过程。所以,教师首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把课文读对、读顺、读好,这是意义建构的前提和基础。然后,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之后,读不懂的要主动思考、查找资料、处理信息、合作交流。第三是勾画圈点评注,寻找疑点,发现问题。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拔,对自读中可能遇到的疑难事先要有所估计,再有意识地去关注、去倾听、去引导,保证自读的力度、深度和效度。特别是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个别培植。
2、充分质疑
当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自读中的困难时,就会产生疑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围绕课文题目、课中文字、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课中结尾等质疑(要求学生提问不要重复)。但由于个体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水平高低各不相同,而且具有明显的个性倾向。然而有一点是共同的:这些问题已成为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障碍。让学生提出来,师生共同疏理,浅显的可由学生直接回答;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而学生又难以回答的,由教师作恰当的解释;对由价值且指向教学目标和重点的问题,可作为进一步合作、探究的目标。如果学生的问题提不到点子上,教师要进一步启疑,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重点、难点上,让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有效合作,引导共享
1、有效组合
有效合作,首先必须有效组合。①在小组建构中,要对优、中、差学生进行合理搭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有利于组间竞争,激发合作冲动。②推荐并培训好组长,小组成员分好工。小组成员轮流担任以上角色并积极参与交流。③对研究内容和方式都要进行有效安排和选择,使之合理和最佳。
2、有效互动
讨论和对话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是获得有效知识意义建构的重要方法。教学活动是在学习者的讨论和对话中自然地展开的,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学生以各种形式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积极地与教师及其他学生进行广泛的对话。但讨论和对话不是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机械的不需思考的问答,而是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对知识和经验的灵活应用;不是对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学习者基于自已的经验所产生的不同建构之间的相互碰撞;不是漫无边际的闲聊,而是师生双方都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方向有主题的活动。
四、适度探究 引导发展
1、适度研读
在学生充分自读、质疑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疏理问题以后,往往把一些信息量大、触及文本重点、难点而又有一定思维强度的问题作为研读专题。或自读感悟,或小组互动,或全班合作。供学生研读的问题难度要适当,以达到一种“跳起来摘桃子”的境界。
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研读,要最大限度地唤醒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然而,我们必须明白,探究虽要看结果,但更注重过程。语文教学要求适度研读,回归作品欣赏、阅读理解的固有真义。
2、适度求异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答案并非一个,所以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启迪智慧,多维度、多方位去探究、去追求与众不同的答案。面对学生学习的多元反应,教师要善于引导,因为学生的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他们的生活经验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对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可能是积极健康的,也可能是消极不健康的。
因此,笔者以为求异不宜过多、过滥,贵为适度,这个度如何把握,关键要看是否有价值,是否有利于促进课堂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