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巧用方法 提高实效

【作者】 吴辛夷

【机构】 兰溪市灵洞乡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本文阐述了提高九年级毕业班思想品德复习课实效性的简朴实用的策略,从创新复习授课艺术手法角度,阐述了激活课堂,提高复习实效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激趣    基础    实效 
  如何让面临升学考试的九年级学生,在相对枯燥的思想品德复习课中,获得既喜欢思想品德课,又能提高考试成绩的实效,是每位思想品德课教师苦思幂想要解决的难题。本人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复习课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明晰知识要点,传授解题技能,才能提高复习实效。这里浅谈几点尝试。
  一、狠抓基础,理解记忆
  中考中,思想品德课虽然实行开卷考试,但是基础知识假如没理解没记住就肯定不会运用,或者不能娴熟运用乃至充分发挥,成绩也就出不来。所以我认为思想品德复习课必须狠抓基础,通过理解记忆,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知识才能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正如只有消化了食物,才能转化为营养。如何让学生理解知识呢?理论联系实际是最好的方法。教师通过归纳法和举实例法,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联系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听懂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下面我以复习法律专题“一般违法行为、犯罪”为例,详细说明我是如何让学生听懂知识的。本专题共三个考点:知道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对于三种违法行为,复习用书上说得很简单:根据违反的法律,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法规;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法。而什么样的行为是违反行政法的,什么样的行为是违反民法的,违反刑法的,学生一头雾水。
  我就再三举例子让学生分辨。如在电影院里大喊大叫,上公交车不排队等等影响公共秩序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行政法,是行政违法行为。因为学生的认知有限,我们不能对学生大讲行政法是怎样制定出来的,包括哪些法律,具体有哪些规定,否则会加重学生负担,也偏离考纲太远。而适当的举一些学生易接受的例子对知识点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民事法律是解决民事纠纷的,百姓之间的纠纷包括财产纠纷、债权、侵权等等。学生就轻松的理解了。假如争吵升级,甲把乙打成重伤了,甚至闹出了人命,那么就是犯罪即刑事违法行为了。于是得出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根本区别就是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然后归纳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再通过举例进一步加深理解。
  对于“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这一考点的理解,情境就更好创设了。比如创设“一个同学从违反校规校纪,到上网吧玩游戏,到缺钱而去勒索抢劫”之类的情境,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得出结论: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预防违法犯罪。
  这样,通过举生活化的例子,学生不仅听懂了知识,还激发了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复习效率自然提高了。
  其次,要让学生记住。学生仅理解知识而没有记住知识,考试仍然不会用政治术语,而用大白话答题是拿不着分的。政治课课外的时间是没有的,怎么办?只能课堂上记!讲完一个考点,学生理解了之后,给他们几分钟的时间当堂读背重点知识。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学生在轻微的压力下,学习效率最高。所以每次在背之前我告诉学生,背过后要检测。学生就会很认真的去读去背了,教室里就一片热火朝天。
  最后,要让学生会用。理解、记忆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如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呢?那就要通过练习。
        二、新闻激趣,引人入胜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时事政治充满浓厚的兴趣,用时政导入新课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更何况时事政治本身也是中考内容,更是热点材料。因此我在上复习课时,安排课前五分钟开展新闻发布会活动的环节,把最新的时事及时传递给学生。具体做法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轮流负责并主持新闻发布。要求轮到的学生必须注意搜集近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主要内容和《人民日报》等大报要报的头版头条消息及热点报道;然后在占有较为丰富的材料的基础上,再加以综合分析,恰当取舍,摘取四、五则有意义有价值有影响的时事新闻。当然学生也可以从中宣部发行的时事杂志上找几条有价值的“新闻”。并尽可能做到语言精练、生动有趣。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一两条热点新闻,指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加以分析。这样,一开头就让活力进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复习了相关知识,了解了分析材料的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通过课前短短的5分钟,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而且复习了许多基础知识又迎合了热点,还锻炼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如此这般的时事热点与思想品德理论知识的有机融合,巧妙设计知识点,把枯燥的教材与鲜活的时政要闻相连接,真正理论联系实际,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可行而有效途径。学生是既会喜欢听课,又定能取得可喜成绩的。
  三、简扼总结,明晰要点
  复习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对所学知识的前后联系。复习不是简单地炒冷饭,不是平时学习内容的机械重复,而是要把平时所学的局部的、分散的、零碎的知识纵横联系,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复习要揭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合理的梳理和归类,进而形成知识的网络和体系。梳理就是引导学生把那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联在一起,做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的目标。
  复习课必须有一个一目了然的板书。好的板书就是把整堂课复习的知识用各种符号串联起来,即用“以线串珠”的方法,构成一个完整美观大方的板书。教师根据板书知识进行小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根据板书内容进行知识的再现和巩固,从而使知识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起到厚积薄发的功效。
  总之,初三复习课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狠抓基础,明晰要点,传授解题技能,才能提高复习实效。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新课程学科实用教学法》: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吴一凡主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