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激情扬趣,融情入理——高中语文情感教学探微
【作者】 赵小莉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情感是一种重要的个体心理品质,是主体对于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目标应根据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设计,以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它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出情感教育的浓厚氛围,适时地把情感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与理解文本、体会和感悟情感,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情感,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活的场所、智慧生成的场域、交往互动的舞台,学生情感健康茁壮成生长的土地。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的意义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时,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技巧,而往往忽视了文章情感上的挖掘和分析。事实上,语文是一门表情达意、传道明理的学科,这种情意性决定了学生要有丰富的情感的体验才能获得对文本的真切体悟。因此,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欣赏理解课文,学生才能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感悟文本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情操,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态度,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智力因素及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综合品质和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效果。
高中阶段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也是学习的最佳时期,学生的感觉、知觉灵敏度、记忆力、思维能力不断增强,情感也逐渐走向稳定。同时,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浓情感倾向,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撷取古今中外文学之精华,不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有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作者、人物错综交织的情感蕴含与其中,知、情、意融为一体,学生在情感教育的参与与支持下,深入文本去品味其中深沉蕴藉和千古风流,能使其心灵得到启迪,情感得到净化,促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投入到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中去。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的策略
1、挖掘情感因素,走进教材情感世界
高中的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知识的理解与分析,并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提炼和开发使蕴涵在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得到充分体现,丰富课堂教学的知识与情感因素,形成知与情互相渗透的教学内容并施于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教材的情感世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入境、生情,使教学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课堂教学的知、情、意思得到和谐与统一,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趣味,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如,在《沁园春.长沙》一文备课时,我深研教材,搜集了作者创作的背景,捕捉到作者创作的情感:满腔激情、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改天换地的革命情怀。课堂中,把握了这一情感主线,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回答、朗诵等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将感情全部投入,使他们领会一代领袖大无畏的斗争精神,领会“担当天下、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这样就能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重视情境创设,有效激发学生情感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中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的直观感受与书本上的抽象知识衔接起来,把学生引入到文本特定的情景氛围之中,让文中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让他们的意境在心中产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如,在教学《作为生物的社会》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法国电影《迁徙的鸟》中的片段,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景:从南极到北极迷人奇异的景色、诱人的植物和多姿多彩的群鸟画……同时播放轻快优美动听的音乐,仿佛我们人类也长出双翼,与鸟儿共翔碧空。这样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的热爱情感,很快就进人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去阅读文本,从中领悟作者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见解及深刻的议论,获得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3、引领感情朗读,唤起学生情感共鸣
朗读是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 对于语文课堂中的朗读,叶圣陶先生曾经有过这样精辟的见解:“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中读出韵味,读出思考,读出情感,通过朗读,心领神会地进入作品的情感领域,感悟作品、作者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把文本要传授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诗词气势磅礴,激情喷薄而出,表达了作者高尚的追求、远大的理想,有一种振翅欲飞搏击千里的感觉,是革命道路起点上的宣言。因此在朗读教学时,要自始至终把握住“刚劲豪放”这个总的基调,既要统一又要有变化。如朗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时,语调尽量放慢,但语势要上扬,要让学生感受到词的活力;而在读最后结尾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时,语速要“慢—快—慢”相结合,声调由高到低语气铿锵有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激流勇进的革命斗争精神。
4、开展语文活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与家庭文化的关系、与社会信息的、与文化传播的关联,开展多样语文教学活动,把课堂学习所获得的情感体验不断丰富、深化。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创设有效情境、深刻挖掘文本当中的情感和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适时地把情感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潜移默化的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用情感为学生撑起一片语文的朗朗晴空。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的意义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时,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技巧,而往往忽视了文章情感上的挖掘和分析。事实上,语文是一门表情达意、传道明理的学科,这种情意性决定了学生要有丰富的情感的体验才能获得对文本的真切体悟。因此,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欣赏理解课文,学生才能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感悟文本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情操,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态度,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智力因素及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综合品质和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效果。
高中阶段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也是学习的最佳时期,学生的感觉、知觉灵敏度、记忆力、思维能力不断增强,情感也逐渐走向稳定。同时,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浓情感倾向,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撷取古今中外文学之精华,不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有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作者、人物错综交织的情感蕴含与其中,知、情、意融为一体,学生在情感教育的参与与支持下,深入文本去品味其中深沉蕴藉和千古风流,能使其心灵得到启迪,情感得到净化,促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投入到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中去。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的策略
1、挖掘情感因素,走进教材情感世界
高中的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知识的理解与分析,并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提炼和开发使蕴涵在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得到充分体现,丰富课堂教学的知识与情感因素,形成知与情互相渗透的教学内容并施于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教材的情感世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入境、生情,使教学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课堂教学的知、情、意思得到和谐与统一,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趣味,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如,在《沁园春.长沙》一文备课时,我深研教材,搜集了作者创作的背景,捕捉到作者创作的情感:满腔激情、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改天换地的革命情怀。课堂中,把握了这一情感主线,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回答、朗诵等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将感情全部投入,使他们领会一代领袖大无畏的斗争精神,领会“担当天下、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这样就能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重视情境创设,有效激发学生情感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中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的直观感受与书本上的抽象知识衔接起来,把学生引入到文本特定的情景氛围之中,让文中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让他们的意境在心中产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如,在教学《作为生物的社会》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法国电影《迁徙的鸟》中的片段,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景:从南极到北极迷人奇异的景色、诱人的植物和多姿多彩的群鸟画……同时播放轻快优美动听的音乐,仿佛我们人类也长出双翼,与鸟儿共翔碧空。这样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的热爱情感,很快就进人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去阅读文本,从中领悟作者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见解及深刻的议论,获得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3、引领感情朗读,唤起学生情感共鸣
朗读是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 对于语文课堂中的朗读,叶圣陶先生曾经有过这样精辟的见解:“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中读出韵味,读出思考,读出情感,通过朗读,心领神会地进入作品的情感领域,感悟作品、作者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把文本要传授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诗词气势磅礴,激情喷薄而出,表达了作者高尚的追求、远大的理想,有一种振翅欲飞搏击千里的感觉,是革命道路起点上的宣言。因此在朗读教学时,要自始至终把握住“刚劲豪放”这个总的基调,既要统一又要有变化。如朗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时,语调尽量放慢,但语势要上扬,要让学生感受到词的活力;而在读最后结尾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时,语速要“慢—快—慢”相结合,声调由高到低语气铿锵有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激流勇进的革命斗争精神。
4、开展语文活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与家庭文化的关系、与社会信息的、与文化传播的关联,开展多样语文教学活动,把课堂学习所获得的情感体验不断丰富、深化。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创设有效情境、深刻挖掘文本当中的情感和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适时地把情感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潜移默化的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用情感为学生撑起一片语文的朗朗晴空。